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与浙江交工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学术交流

发布者:孙梅惠发布时间:2022-05-24浏览次数:13



519日下午,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浙江交工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在浙大森林开展了学术交流,浙大结构所各科研团队介绍了研究方向和已取得的成果。交流会由中心常务副主任徐荣桥主持,中心副主任金龙林、浙江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项贻强教授和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精彩分享

夏晋教授首先作题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长期性能研究进展”的报告,内容涵盖混凝土耐久性的机理研究、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方法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等各个方面。

黄铭枫教授然后介绍了结构所风工程团队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结构风效应、结构动力可靠度优化和计算风工程。他从建筑风荷载的基本概念,到理论分析、现场测试、风洞测试以及数值模拟,详细介绍了风工程研究对提高结构抗风设计精准度和可靠度的重要性。

陈驹教授接着介绍了结构所钢混组合结构研究团队及其正在从事的钢混组合结构耐久性,钢管混凝土节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分析了钢混组合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龚顺风教授作了题为“新型混凝土预制桩和预制装配式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及工程应用”的报告。为了克服传统钻孔灌注桩施工周期长,环境污染大,承载率低,抗震性能差等缺陷,龚教授开展了新型混凝土预制桩的研发,他从三个方向介绍了新型混凝土预制桩性能提升的技术措施:桩身外形、桩身构造和材料、桩身连接接头。并结合大量工程应用展示了新型混凝土预制桩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势。

赵羽习教授作题为“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建筑固废高效利用研发的重要意义。结合现有科研成果以及工程应用实例,赵教授希望能与中心开展相关建筑固废利用的科研合作。


王海龙教授介绍了结构所的智能建造与运维团队,着重展示了3D打印混凝土材料在结构构件中的应用与性能研究,分享了桥梁结构轻量化设计、混凝土裂缝控制和桥梁加固维修等方面的相关技术。

陈勇教授针对传统输电塔的钢管节点承载力低、易失稳等缺点,展开了新型高强节点和构件研发工作,介绍了各类新型钢管节点及设计计算方法。

最后,中心副主任金龙林对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团队为中心带来的精彩学术报告表示感谢,并就技术资源合作和工程应用与结构所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徐荣桥也希望浙大结构所积极参与交工集团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本次学术报告会加深了中心与结构工程研究所的相互了解,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