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至31日,结构工程研究所于杭州临江花园度假酒店夏渺厅成功召开暑期科研工作会议。研究所所委会成员、教授、浙大百人计划研究员等齐聚一堂,围绕“十五五”学科科研发展规划、校地合作、学术交流及实验室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未来五年的科研工作明确方向。

 8月30日下午的专题学术研讨由赵羽习教授主持介绍了下午会议议程,并简要概述了学院“十五五”规划及结构所“十五五”规划的核心框架,为会议奠定了清晰的基调。

 

 随后,张大伟教授作为主要发言人,系统汇报了学校整体科研情况及项目申报的关键要点。关于项目申报策略他分析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新趋势,并提出了高效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以承接重大项目的具体策略,为提升科研竞争力提供了清晰路径。

 


 在青年人才汇报环节,三位博士通过线上方式简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方向:

付云飞博士(风工程方向):聚焦城市风热环境与辐射制冷技术产业化;

温作鹏博士(柔性结构方向):研究输电线路/桥梁振动控制及新型装置开发;

糜人杰博士(零碳混凝土方向):探索AI驱动的低碳材料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8月31日上午的会议由龚顺风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当天上午的会议议程,并引导会议进入学术交流与实验室建设议题的讨论会议在前一日深入学术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学术交流与实验室建设深入研讨。

 


 接下来,黄铭枫教授首先介绍了介绍了广西大学与浙大的学术交流成果。他指出,广西大学土木工程领域发展迅速,并提出两校在课程合作、人才培养及区域合作中的潜在案例,重大基础设施长效运维等领域的潜在合作模式,为参会者提供了新的合作视角对跨单位协同创新的新思考。

 


 

 随后,徐海巍副教授汇报了应急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展情况。参会人员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后续资金与项目合作、团队建设及工作安排展开了热烈讨论,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本次会议在各位教授的精彩分享和激烈讨论中,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不仅梳理了结构所的科研进展,还明确了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及青年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未来,结构所将持续深化跨校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