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级工程硕士《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安排
1. 授课形式
(1)本课程共8次课(每次2学时)。第一次课(12月10日14:00-16:30)由任课教师主讲,其余七次课,在任课教师的主持下,同学主讲、集体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等。
(2)同学讲课均用MS PowerPoint格式撰写的演讲稿。
(3)本课程听讲学生共34名,分7组,每组讲一次课。每组由4-5人依次讲授规定的授课内容,讲解时间每位同学控制在14分钟左右。最少不低于12分钟,最多不高于16分钟。
2. 教学要求
(1)课件制作与讲授要求
1)PPT课件上注明作者姓名、学号。若在课件制作或讲授过程中引用了一些参考文献,建议在讲稿上注明。
2)鼓励课件中或讲解中穿插丰富、生动的实例。鼓励讲课时传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鼓励课件图文并茂,旁征博引。鼓励讲解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4)鼓励课堂讨论生动活泼,各抒己见,鼓励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学术气氛。
(2)论文评述要求
1)自选一篇论文,结合本课程中讲到的各种知识,对该论文进行评论。
2)评述中首先要介绍论文的名称、作者的姓名,所发表的杂志名和时间。
3)评述中要对该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归纳和总结。
4)评述中要有自己对该论文的评价。评价可以从所选论文的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命题与假设、论证过程、变量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实证研究、结论、参考文献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5)评述文字要求在800字以上,其中主观评价部分不得少于400字。
(3)作业提交
作业通过电子邮件寄至qinzhongfu@zju.edu.cn
提交方式截止时间为2008年12月26日,逾期不交按0分计算。
3. 考核
(1)不另行考试。根据PPT课件内容、讲课、评述和出勤情况综合打分。
(2)其中,PPT课件和讲课占40分,评述占40分,出勤占20分。
4. 课件讲解安排
序 号 | 姓 名 | 内 容 | 页 码 | 时间 | |||
第 一 组 | 1 | 陆中皓 | 第一章 | 第一节 | 一、科学(1,2,3,4) | 1-9 | 12月 10日 18:30- |
2 | 王永胜 | | | 一、科学(5)二、科学研究 | 9-15 | ||
3 | 徐玉明 | | 第二节 | 一、二(1) | 15-20 | ||
4 | 杨小明 | | | 二、两个难点(2) | 20-27 | ||
5 | 李 霖 | | | 二、两个难点(3,4) | 27-34 | ||
第 二 组 | 6 | 陈方平 | | | 三、研究类型 | 34-40 | 12月 12日 14:00- |
7 | 宣海力 | 第二章 | 一二节 | 概念、名词、术语 | 41-50 | ||
8 | 喻 锋 | | 三四节 | 定义、变量 | 50-58 | ||
9 | 郝洪志 | | 第五节 | 命题与假设 | 58-64 | ||
10 | 周 斌 | | 六七节 | 理论,推理 | 65-71 | ||
第 三 组 | 11 | 徐江华 | | 第八节 | 一、二、三 | 71-80 | 12月 12日 18:30- |
12 | 李 婕 | 第三章 | 第一节 | 一、辨析要素 | 81-90 | ||
13 | 汤基明 | | | 二、主题 | 90-95 | ||
14 | 王 筠 | | | 三、四 | 96-102 | ||
第 四 组 | 15 | 黄志挺 | | | 五、六 | 102-107 | 12月 24日 14:00- |
16 | 王云爱 | | 第二节 | 变量设计 | 107-115 | ||
17 | 相 楠 | | 第三节 | 抽样 | 115-124 | ||
18 | 阮 鹏 | 第四章 | 第一节 | 假设论证途径 | 125-130 | ||
第 五 组 | 19 | 谢育彩 | | 第二节 | 一、二 | 130-140 | 12月 24日 18:30- |
20 | 杨 霖 | | | 第二节(三)第三节(一) | 140-148 | ||
21 | 沈曹循 | | 第三节 | 第三节(二~五)第四节 | 148-156 | ||
22 | 沈 意 | | 第五节 | 一、文本分析 | 156-164 | ||
23 | 金旭勇 | | | 二、三 | 164-172 | ||
第 六 组 | 24 | 宓 群 | 第五章 | 第四节 | 一、二 | 259-266 | 12月 26日 14:00- |
25 | 王 涛 | | | 三、四 | 266-274 | ||
26 | 杨智华 | | 第五节 | 理论研究 | 275-283 | ||
27 | 黄 燕 | 第六章 | 第一节 | 论文要求 | 284-290 | ||
28 | 李建储 | | 二三节 | 摘要,绪论(一) | 290-297 | ||
第 七 组 | 29 | 冯 磊 | | 第三节 | 绪论(二、三、四、五) | 297-305 | 12月 26日 18:30- |
30 | 张 冲 | | 第四节 | 论证章(一、二) | 305-314 | ||
31 | 卜明华 | | | 论证章(三、四) | 314-319 | ||
32 | 焦明鹏 | | 五六节 | 第五节,第六节 | 319-328 |
在内容安排上,尽量做到让每位同学工作量大致相仿,但有时为了保证节的完整性,工作量分配上难免会有稍许的出入,望谅解。
教材: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第二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教材电子版前半部分可下载(点击),打开需要下载方正Apabi Reader(阿帕比)阅读软件:http://www.skycn.com/soft/5531.html
PPT制作基本要求及格式要求
一、基本要求:
图形:每一个课件中,至少有一个图形是自己制作的;
表格:每一个课件中,至少有一个表格是自己制作的;
案例:每一个课件中,至少有一个案例是自己添加的;
内容:内容要有归纳,条理化。既要完整,又要简约。
二、格式要求
模板:
颜色:或极深(比如墨蓝色)或极浅(比如纯白色)
图案:若深色背景,可以有颜色不跳跃的图案;
若白色背景,可以在标题位置有红色线条,整个画面可以有浅色条纹。
文字:
字体:标题和内容都尽量采用“宋体”。
大小:大标题:标准值:36,容许值:32-40,极限值:28-44。
小标题:标准值:30,容许值:28-32;极限值:24-36。
正 文:标准值:24,容许值:22-26,极限值:18-28。
图表:
图形:线条: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粗细的线条,以示区别;
最细的线条应不低于1.5磅。
颜色:通过线条的不同色彩和区块的不同色彩,凸显各线条和区块的不同;
同类性质的线条或区块用同一种颜色。
文字:图形中文字要尽量做到能够识读。
表格:列宽:合理调节列的宽度,以求各方格中文字填充度均衡。
颜色:可根据需要将表中第一行或第一列的文字用不同颜色显示。
文字:表中文字尽量不低于16,最小不低于12。
格式:
行距:根据正文内容的多寡,可以通过调节行距以达到布局美观的效果。
但行距的取值范围宜在0.9-1.3之间。
余白:上下左右应留有足够的余白。个别比较大的图表可以占用一部分应有的余白,
但文字内容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