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动态

我院项贻强教授等共同主持参与的“桥跨62.5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移动模架设计、制造与施工等关键技术研究”获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2-14浏览次数:266

由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主持完成的、广东省交通厅2006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桥跨62.5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移动模架设计、制造与施工等关键技术研究”于上月获交通行业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在中国公路学会网上公示。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是面向全国公路交通行业的权威科技奖项。该项目由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北戴河通联路桥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博瑞路桥技术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承担参与,浙江大学主持参加的人员有项贻强教授、汪劲丰副教授、赵阳工程师、孙晓燕副教授、徐荣桥副教授、楼铁炯副研究员及浙江大学的桥隧工程薛鹏飞博士研究生、王立超、柏华军、曹明明等硕士研究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胡坤扬等。

该项目以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工程为依托,历时4年开发研究成功解决了桥跨62.5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移动模架设计、制造与施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实现了移动模架适用范围的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对黄埔大桥成功建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推广应用价值,经广东省交通厅20095月组织的交通部有关专家鉴定该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主要创新点为:

1成功研制了标准跨径为62.5m、最大浇注长度为75m、承载能力为2650t的世界最大跨度的移动模架,形成了成套大型移动模架设计、制造、施工及质量控制的体系。

2、进行了移动模架全过程仿真分析、荷载试验、运行监控,形成了大型移动模架全过程安全监控与管理体系,有效地保障了模架施工安全。

3、编撰了《公路桥梁移动模架设计、施工养护工作指南》,对移动模架安全、经济、高效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4、根据大型移动模架施工的特点,进行了箱梁混凝土的温度场、高性能混凝土的综合研究,研制出缓凝、早强、低徐变、低收缩、低水化热的高性能混凝土,有效控制了裂缝,确保了工程质量。

5、结合广州地区气候条件和黄埔大桥移动模架混凝土特点,提出了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混凝土箱梁构件进行耐久性评估,为养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浙江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