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研究员主要介绍了目前饮用水存在的水质问题和相关的处理技术,并从水中消毒副产物和嗅味这两方面详细进行了论述。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亚硝胺类副产物存于水体的概率逐渐增加,而以NDMA为主的一类亚硝胺副产物的危害要大于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从事研究亚硝胺类副产物的前驱物以及培养纯菌分解该类物质的相关工作非常有意义。此外,针对水中另一主要问题—嗅味,杨敏研究员以上海黄浦江为例,生动而形象的阐述了嗅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分别从腥臭味和土霉味形成的原因展开论述。目前去除嗅味的最佳方式是投加活性炭,而活性炭的微孔体积与其吸附容量有很好的相关性。杨老师的整个报告过程生动有趣,气氛热烈。报告结束后,他一一解答了师生们所关心的问题。
紧接着胡建英教授关于环境基准制定的报告更为精彩,将整个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胡教授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即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环境基准为例介绍了考虑低剂量长期暴露下的毒性数据的获取,以保护健康为目标的饮用水基准为例介绍了环境基准的制定原则、开发方法。胡教授结合渤海湾的生物实验进行讲解,评价了一系列化学物质如DDTs,HCB,PCBs,二恶英,PBDEs,多环芳烃等的食物链行为,并通过介绍海螺雄性化和野生中华鲟的鱼卵在低剂量有机锡的暴露下子代出现眼睛缺损和躯体弯曲的现象表明了野生生物在低剂量长期暴露下的高风险性。通过对饮用水中非致癌物质的基准值计算,指出在现有水质指标的情况下将造成血铅超标现象。通过实验得出各城市血液中PFOA、PFOS、MDI-PFOA、MDI-PFOS的浓度及饮用水对于这些浓度的贡献率。最后胡教授介绍了标准制定的原理,并对师生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两位老师的报告通俗易懂、深入显出,使与会师生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对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借鉴和帮助。
浙江大学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研究所
2010年11月1日
附报告人简介
杨敏研究员,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水中有害物质的识别与控制技术。研究领域包括微生物生态技术、饮用水水质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以及工业废水处理及无害化技术。
胡建英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复杂环境介质中微量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开发、化学物质的环境化学行为与污染源解析、化学物质的生态健康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