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浓郁的校园科技学术文化氛围是实现科技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研究、竞赛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是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育人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三位一体的有效平台。建工学院历来重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工作,今年,我院紧密结合学校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创、国创等学术科技竞赛在学校蓬勃开展的良好契机,广泛发动、重点培育、拓展新思路、创新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头雁领飞”工程和“家族培养”模式为依托,点面结合地推进我院挑战杯筹备工作,真正实现科技育人。
经我院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牵头策划,学院党委陈雪芳书记任总负责的“头雁领飞”工程现已开始全面实施,意在解决我校一横多纵管理模式下学生育人工作的局限性,尤其是科技育人方面。“头雁领飞”工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家族培养”模式,在知名教授(教师头雁)——副教授或讲师——研究生(学生头雁)——院系高年级本科生——学园低年级本科生,形成 “雁阵”团队,在这样团队中,真正发挥专业教师、尤其是优秀的教师党员和高年级学生党员的育人作用。具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即一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雁阵进入相关的科研组或者项目组,以三年为周期,把一个学生党员骨干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的学生中的“头雁”。一定数量“头雁”的形成,将会带动“大家一起飞行” 的雁阵效应,使得科研的氛围能积极影响到整个学院、学园的学生。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的筹备工作中,在我院国创、省创及SRTP项目的基础上,各专业“雁阵”积极发挥作用,“头雁”们带领着自己的“雏雁”积极申报。截止目前,我院已经挖掘集挑战杯项目20多项,其中已经基本成型或者近期已取得成果的项目约10余项。12月9日,我院省创项目结题,为本届挑战杯初赛、复赛和决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发动、积极组织,依托学生社团,构建三位一体的科技育人平台。
2010年10月底,我院正式启动第十二届挑战杯,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十分重视本次挑战杯的筹备工作,专门开会研究,选调能力强、热爱学生工作的优秀教授、副教授担任本次挑战杯的组委会和评委会成员。学院党委副书记、组委会主任郭文刚老师更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关心,亲自到宣讲会现场为全院同学作动员;水工所万无一副教授到场为学生作科研方法指导;挑战杯省级特等奖获得者朱凌为同学作经验介绍;博士生、硕士生点对点与本科生沟通,根据需求联系符合实际的项目。
11月中下旬,在学院党政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团委积极组织逐步构建起以研究生为主体,博士生、博士后为技术支撑的立体式学术科技指导中心,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参与,以“科学、创新、真知、分享”为宗旨,积极推动我院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的广泛提高,进一步营造科技学术文化氛围。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主任兼任中心指导老师,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中心的具体行政事务,以全面提升中心对于大学生学术科技的指导作用和专业高度。中心成立后,积极投入对第十二届挑战杯的组织和指导,就如何进一步动员本科生、研究生广泛参与,提高项目质量进行专题开会研究。现在,中心18名博士生、硕士生正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全身心地投入于本次挑战杯竞赛,多次组织各类大小培训、咨询,在申报书撰写、项目计划拟定、技术路线设计,甚至答辩PPT的制作商给予具体的指导,在细微处提高我院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和水平。
三、发挥师资优势,结合专业特色,紧跟社会热点问题,部分特色项目已经凸显竞争力。
作为一个老牌工科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为本届挑战杯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大牌教授参与挑战杯的具体指导更是提高了项目的竞争力。我院四大专业更是文理工兼备,参赛作品涉及科技发明制作、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类等三类,体现了我院学生科技面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在我院已经申报的项目指导教师中涉及我院徐世烺院长、王竹副院长、土木系主任钱晓倩教授等一批浙大乃至全国知名的教授。另外,我院由于专业特色,部分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需求,引人注目。例如我院城市规划系李王鸣主任负责规划的韶山“希望小镇”项目是属于红色革命老区规划问题,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了前期的调研,写出了调研报告。该项目得到了湖南省委和浙大的高度重视,项目组是由党委书记张曦牵头,党委副书记陈子辰十分重视,并亲赴韶山进行实地考察。在建筑方面,我院关于“低碳城市和节能建筑”方面的设计和“天马行空”的构想更是会在本次挑战杯竞赛中一展宏图。
现阶段,第十二届挑战杯大赛进入了学院初赛阶段,我院力求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加追求质量。通过整合资源,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舞台上挥洒青春和智慧,再创辉煌。
(供稿人:徐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