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心而坚持————记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五党支部党员倪彬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6-01浏览次数:155

2010年秋冬学期至今,一到周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五党支部的一名党员,都会前往贫困的农民工家庭为他们的子女做义务家教。一年来,风雨无阻。
倪彬同学来自杭州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是受家庭熏陶和教育,一直比较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读大学后,她依旧是公益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2008年入校后不久,她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所谓“成己达人”,她觉得加入党组织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服务他人。成绩优秀且热心公益的她,在大学圆了入党的愿望。
前进的道路总会有许多磨砺。到了09年下半年,她确认到城市规划专业,在这一年,她面临着繁重的补课任务和整体环境的转变,出于学业和工作的种种压力而减少了对公益活动的关注,但是从未忘记或远离;那段日子埋首于学业,心里总觉得缺了什么。到了2010年下半年,当她逐渐适应了城市规划专业繁重的学业之后,她便立即重新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偶然的,她了解到一个雏鹰助学的支教活动,为贫困的孩子做家教。她一直觉得贫困中的孩子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面试和选拔,她成为了这一活动的志愿者。这是她于2010年1月14日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后的投身的一个长期志愿活动,对她而言这意味着新的起点。
倪彬一直记得第一次去做家教的早上,前往三墩镇上一个偏僻的地方,一个孩子的家长领着孩子等在车站。然后她坐上一辆破旧的运货三轮车,上车后,孩子就只能蹲着,于是她抱起孩子才算坐定。最后家长骑着三轮车,把她带到一个废品回收站。这是两个孩子住的地方,简陋、阴冷;而她则真切地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但是,和他们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住着的孩子,拥有梦想,渴望知识,对生活非常乐观。孩子的家长也非常重视教育,为此,他们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每次上下课,这家人就会再用那辆奇特的车子送她到车站,而那个孩子则每每挽留。尽管没有说什么感谢的话,但她仍然能感受到他们的诚恳和热情。
这深深感动了她,也因为这份感动,这个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尽管转专业造成补课压力很重,尽管和她一起去附近几个点进行支教的同组志愿者几乎都只做了一学期就放弃了,尽管她自己也觉得这努力和坚持实在是很渺小,但她还是愿以这微薄之力,至少能帮助一两个孩子。这是她真诚的坚持。
在支教活动中,除了准备好教案,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在情况允许的时候,她也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家务或是手工小制作,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拉近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每当过节日的时候就送一些笔记本之类的小礼物。而在相处过程中,倪彬和其他志愿者发现,处于这种生活环境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优越的生活,而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自尊自信的心态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于是,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一起畅谈现在,展望未来,一起分享励志故事和人生经历,在学习中寻找喜悦,树立信心,激励他们在困境中乐观、积极向上。作为一名普通的在校大学生,倪彬或许没有太大的能量,但在支教的日子里,她带给了孩子们快乐。她用真情与真心去呵护孩子的一个个小小的希望与梦想,使他们不再在城市边缘徘徊。
支教活动开始以来,占去了她不少的休息时间。支教过程有很多困难,自己繁重的学业,交通不便,和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困难等等,但是她坚持执着的精神和不服输的性格,使得她克服着所有的困难,去实现自己的承诺和心愿。
正所谓“志存当高远”,越是艰难,越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这话是送给那些孩子们,也是送给倪彬自己和一起参与活动的其他志愿者的。参加这活动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有着爱心,乐于奉献的人。经过一些日子的相处,真正留到最后的都成为了朋友。倪彬觉得通过这个活动,自己也收获了更多友谊。她觉得,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所以她对于过去的经历充满感激。成全别人,其实也是在成全自己。最重要的是,她觉得爱心和帮助会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尤其是会传递给那些在活动得到帮助的孩子。
支教本身,其实是一种社会责任。倪彬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就更应该尽自己努力多为社会服务,多承担这样的责任,一年多来的成长是丰富的,2011年3月24日,倪彬顺利转正,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在支教活动中,倪彬脚踏实地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努力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和丰富了自己。接下来的日子,倪彬即将大四,要面临更加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但是,她一定会尽己所能地坚持下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