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动态

寻找红色的根基—学院红色寻访团访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7-24浏览次数:12

201176日,浙江大学建工学院赴西安红色寻访团来到了位于古城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参观。正值建党90周年之际,分队来到了革命圣地——陕西,并精选了坐落在古城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简称“西办”),开始了学习革命精神的“红色之旅”。

冒着淅淅沥沥的雨,队员们一大早赶到了西安北城墙畔的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参观了革命先辈们曾经奋斗过的阵地。在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通过观摩革命遗物、阅读参考资料以及身体力行,队员们有了很多新鲜的体会。

在这些感悟与体会中,队员反映最集中的,便是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一致对外”的英明决策。众所周知的“西安事变”扭转了当时内战相残的局面,使中华民族的抗日战线得到了统一。当时的八路军办事处在“西安事变”中以及之后的善后工作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是“西安事变”的指挥部,同时也是宣传中心之一。另外,在“西安事变”结束之后,周恩来总理曾在此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报告,给革命者指明了抗战方向。“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是叶剑英元帅的住室中的旧作,这首创作于1979年的诗表达了当年这场政治风波给后来的抗战胜利所带来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叶剑英元帅重游故居留下此诗,为今天浙大学子们所吟诵。虽时光荏苒,但革命的火种必将由我辈传递下去,生生不息。

走过住室往前走,另一个房间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救亡室”。乍一看可能会误以为是医务室,但此“救亡”并非仅仅拯救肉体,而是唤醒革命者的心灵。它类似现在的俱乐部,“西办”在此召开学习会、报告会,组织大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林伯渠在此讲解屈原《橘颂》、岳飞《满江红》及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等。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在此演奏《黄河大合唱》片段《黄水谣》,将铿锵有力的歌声洒在了每个党员心田。值得一提的是,冼星海著名的作品《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歌》等就是在西安创作完成的。

 

 

 

在“西办”的图片资料中,队员们领略到了共产主义中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在一个小院的后面队员们看到了白求恩当年的住室。白求恩大夫1938222日在去延安的途中,经过“西办”,受到周恩来、林伯渠及全体同志的欢迎。为了购买药品器械,白求恩在这里留住了10天。毛主席曾说:“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国际主义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七贤庄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有这样一些国际友人,如白求恩、柯棣华等援华医生,他们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通过七贤庄,奔向延安与烽火弥漫的战场,用双手挽回了无数英雄战士的生命,换来了和平。他们的人道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将被我们一代又一代时刻铭记。(图为队员们指认照片中的领导人)

绕过耳房、厢房,队员们还参观了当时的厨房、仓库、理发室以及娱乐活动小院。看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们朴素的“四菜一汤”的饮食标准,以及面积不大,用具简陋的储藏室。在一个两米见方的小院里,立着当年革命先辈们用来锻炼身体的单杠。有的男队员们跃跃欲试,上去体验、比试,在其他参观者的一片欢声笑语与叫好声中,尝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图为男队员攀上单杠,身体力行)

在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参观体验过程中,革命先驱的统一抗战方针让队员们铭记于心;同时,队员们更忘不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精神无所谓时代,即便在当今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最后,革命者的艰苦朴素精神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物质水平不断升高,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代起着警醒的作用。对于队员们来说,需要在车水马龙的都市找到革命者双脚踩出长征路的勇气,于山珍海味的餐桌上回忆起先驱们白手起家的艰辛,收获了这些感悟,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未雨绸缪,忆苦思甜,便是队员们此次“红色之旅“的意义所在。走出”西办“纪念馆之际,队员张蒙在留言簿上迫不及待地留下了这句话: ”先驱在前,我辈必将倍加努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