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宇豪)5月17日晚,第二期时事杂谈在建工之家成功举行。来自建工学院的几位同学和心理协会两位学长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与了本次讨论。本次杂谈由两个相似的案例展开,分别就心理问题及司法问题各抒己见。
在讨论正式开始前,陈晓伟老师对我们的讨论提出了几个大方向要求:讨论要注意维度,从个人、教育及社会环境的角度逐次深入;讨论要有争辩,有争论点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之后,陈老师留给我们自由讨论的空间,时事杂谈第一次尝试无领导式讨论。
第一个讨论案例为复旦黄洋被室友投毒事件,主持人戴伟顺简单回顾了事件的原委,引出了第一个讨论问题:寝室矛盾如何产生,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接近我们的生活。乔慧男、孙桐海、杨宇豪同学均简要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而孙梵同学的倾诉将讨论引向高潮。关于寝室问题如何解决,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心理协会的李一昉同学提出“吃亏是福”,认为在寝室出现问题时,退让一步,心胸放宽是关键。协会的李恩增同学也向大家介绍了部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场的同学都在寝室问题如何解决这一方面有所收获。
紧接着,戴伟顺稍作总结引出关于人才的讨论。刘妮娜因此想到了河南买凶弑父的案件,并对此做了分析。黎福海同学接过话锋,认为这是渴望被认可的心理。由此大家也总结出了如下道理:一句关心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敞开心胸、真心相待是可贵的处事态度。关于人才的养成,孙梵同学认为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这一讨论又引起了大家对马加爵这一类人的叹惜。
第二个案例是多年前的朱令事件。主持人带领大家讨论了当今社会的司法问题以及媒体舆论的影响。罗岚同学提出了疑最重提,而黎福海与施海锋等同学关于该不该上诉,什么时候上诉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整场讨论历时两小时,会场气氛持续升温,大家各有各的想法,也享受着思维的提炼与碰撞。大家的畅所欲言、争锋相对也正体现了同学们的进步与思索。作为大学生,我们该担当起关心社会的责任,该多多积淀,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相信之后的杂谈活动会引来更多的思考者畅所欲言,在这个平台上发现志同道合之友。
附:部分语录 1、寝室问题如何产生?又该如何解决? 孙桐海: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寝室问题也是因为大家交流少。 李一昉: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很不好。做人吃亏是福,这对于以后走上社 会是很有用的。在矛盾面前做些让步没什么不可以,我们心胸要放宽广。 刘妮娜:寝室的三一开这类问题关键还是三个人的问题。首先与人交往都有磨合期,磨合期长短不一,而被孤立的那一个就是没有获得足够时间与另外三个磨合;其次,倾诉发泄能抵消对另一个人的不满与成见;最后,三个人的初衷是否是真的想解决与另一个室友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是喜欢孤独的。 2、是否缺少对人内心的关注?何为人才?为何会出现高智商低情商的人? 黎福海:大家现在看手机普遍是先看自己的状态有没有人回复,接着是自己关心的人,最后是那些陌生人。这是一种希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心态。 戴伟顺:一句关心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敞开内心,真诚相待才能化解问题。 孙梵: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乔慧男:《中庸》、《大学》这类书会教人怎么与人交往,每天都读一遍,100天下来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儒家学说其实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现在有些人看书有些有病乱投医的感觉,倒不如平时就吃些“保健品”。 3、中国司法与法律 罗岚:外国和中国文化不同,外国法制和道德是分离的,而在中国,法制和道德很难分离。 施海锋:申诉成本很高,弱势群体找不到好律师。所以有时候根本就不会选择去打官司。 4、舆论导向 乔慧男:媒体为博眼球夸大其词,产生不好影响,中国该有舆论监督。 戴伟顺:媒体应该扮演监督者与传声筒的角色,尽量发挥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