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动态

台前, 幕后——记王奎华教授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5-29浏览次数:34

  

 

王奎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桩基动力学理论与土工测试方法研究、测试仪器开发及计算机技术在土工领域应用等工作。在本科生教学方面,主讲工程地质学和现代土工测试技术,近期指导的“新型应变梁式土压力测试仪”项目获浙江大学十三届“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创新项目特等奖。

 

明媚的五月,建工学子在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创新竞赛中取得佳绩的消息,如风,涤荡着全院师生的学术情怀,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一广袤而清新的田野吹荡开去。怀揣着对校特等奖项目指导老师的敬佩,学生记者邀请王奎华教授接受了采访。办公室的布置简洁而明畅,正如王教授在言谈举止间透出的低调与谦虚,以及在学术上务实、创新的风范。这些都让采访者感到亲切和踏实。

2010年,一位建工学子找到了王教授,询问他能否提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课题。虽然是初次为本科生科研提供项目,王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以来对学生知识能力的了解,从研究领域中精心挑选出本科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课题,结合实际的应用方向,将之独立为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在王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这个项目成为了当年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之后的日子里,王教授在指导学生科研方面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他已经连续成功指导了3个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同时还有若干个“挑战杯”课题。

王教授为这些团队设计的项目,秉承着让本科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过程中培养起科研兴趣和能力。此外,这些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体现出项目本身具有可不断改进、创新的发展属性。本届“挑战杯”获奖项目基于上一届国创项目的成果,着眼于现实中市场的需求,不断将创意落实,将技术产品化——除对应用场合进行了拓展外,还加入了无线电传读数据的功能,使得市面上现有的土压力测试盒经浙大两个学生科研团队的改进,拥有了更加广泛的适用空间。

在项目选择与实行过程中,王教授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绝不拔苗助长,却也不放任自流。他认真地对记者说:“我希望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因此,他并不参与项目具体实施过程,甚至从不主动联系项目负责人,项目的进程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导和实施,然而忙碌的王奎华教授总是“容易找到”的——第一个项目的负责人黄博涛如是说。徐松杰是本届获奖项目的负责人,他描述道:“制作的试验机的电路都是我们自己手工焊成的,由于仪器小,只有拥有多年焊龄的熟练工才能做得好,我们组的同学为此去请教王教授,就诧异于土木的教授竟然能如此精通电路!”这位负责人说话时大概还不知道,他们的指导老师在他们意识到制作难度之前,就曾特地将焊工器械搬到家里,亲自操练焊工活。

王教授认为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应当在实际接触和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更进一步,学生在明确研究兴趣以后,应该坚定科研的方向,从本科开始,直至研究生和博士,对一个项目一贯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深入到科研的核心,创造出实用价值——实现科研产品的大规模应用,推进科研成果真正产生社会效益;而这,对个人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当问及“最看重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时候,王教授倡导两个方面,一是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二是动手的实战能力。前者推动创新,而后者则将科研转化为实用技术。 

对学生的要求,也正体现了指导者的学术品质:专注、扎实的研究态度,创新、实用的研究理念,以及在每一阶段性成果之后,严谨的审度和清醒、客观的评价。在这些方面,王奎华教授即是一个范本。

王教授高度评价了所指导的学生,在谈到学生努力的成果获得校特等奖时,神态轻松而喜悦,但谈及产品应用,则立即严肃起来,“这个团队已经在技术上走通了,但远未达到大规模工程适用的阶段,其实用性、耐久性、用户接受程度方面还需经受长期检验,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目前这个阶段只能算是前期”。

采访结束了,但王奎华教授的科研风范和对学生内敛的关怀却深深地印在采访者的脑海里。记者为王教授在学生科研方面的付出所感动,在他坚定从容的眼睛里,也完全理解了他对学生高度的期待。让我们以此为科研活动的指向,续写更多建工学院科研创新的佳作,在此祝愿王奎华教授科研人生越走越辉煌!

 

学生科技创新指导中心供稿

文,图/徐霄雁,沈晓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