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浙江大学2013年非全日制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6-28浏览次数:11

链接:研究生院
一、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107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20097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二、招收工程硕士领域

序号
领域代码
领域名称
研究方向
1
430114
建筑与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建筑经济与管理
2
430115
水利工程
 
3
430140
项目管理(建设工程)
 
4
430123
交通运输工程
道路工程
桥梁工程

 
各专业涵盖的研究方向范围具体如下:

备注:
包含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研究范围
岩土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有:软粘土工程学与地基处理;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环境土工与非饱和土力学;岩土力学与土工分析;基础工程学与桩基工程;地下工程;近海岩土工程;土工测试等。
结构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空间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结构计算机分析;结构可靠度与耐久性;结构风工程;结构振动与工程抗灾;结构加固工程;海洋结构工程;建筑材料;新型材料与新材料结构;高性能复合结构;混凝土断裂力学。
市政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给排水管网及优化;水处理技术;环境水力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建筑给排水与节能;市政构筑物与基础等。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地下结构工程;地基处理;灾害预测与应急系统;工程检测与加固;土动力学及工程抗震等。
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及毕业论文课题可从以上各方向中任选,欢迎各相关专业的考生生报考
包含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专业等研究方向
 
建筑技术科学方向主要从事与建筑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建筑声学、人居环境、室内空气品质等。欢迎土木工程、能源工程类、工程热物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等类考生报考,也欢迎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有兴趣的其它考生报考。
 
欢迎有建筑学专业发展条件或相关学习经历的其它专业考生报考。
包含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技术方法专业等研究方向
 
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以及规划信息技术诸方向均有所长,并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注重规划设计实践。
欢迎规划,建筑学专业考生报考。也欢迎地理、环资相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欢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考生报考。培养通晓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将来可从事工程经济与管理、土木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咨询、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及审计、建设项目评估、房地产经营及开发等领域工作。
 
包含水文学及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学等,欢迎相关的考生报考
 
欢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考生报考。培养通晓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并掌握相应法律法规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将来可从事工程经济与管理、土木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咨询、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及审计、建设项目评估、房地产经营及开发等领域工作。
欢迎土木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和工程力学等相关理工科类专业考生。
 
学科注重路基与路面工程的基本理论和节能环保应用技术研究、路面结构性能评价与维护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技术、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流优化与控制技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等。
主要研究方向有:路基和路面新材料与新技术、长寿命复合式路面、道路线形设计与交通安全、道路与隧道防灾减灾工程、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
桥梁工程
欢迎桥隧工程、渡桥工程、土木道桥工程专业考生报考、同时也欢迎相关的结构工程、工程力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水工结构、市政工程等专业考生报考。
 
学科注重桥梁结构监测控制、全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及防灾减灾、新型跨海通道结构物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及古桥的建造技艺和保护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有:桥隧结构健康监测与控制及全寿命设计理论与方法;桥梁的新结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桥梁的抗风、抗震及稳定性分析;桥梁美学;悬浮隧道;桥梁检测加固养护技术;组合结构桥;古桥的建造技艺及保护等。

 
1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包含四个招生方向,见上表,请于网上报名时在“研究方向”栏中清楚填写。各研究方向的具体介绍见表
2、若干方向的第二阶段专业课考试为选考课程,请在“备注”栏中清楚填写。
 
三、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
(一)、考试科目
1、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
2、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注:我校一般只招收英语考生,外国语语种为日语、俄语、德语的考生,入学后须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听课。
(二)考试方式
1)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考生取得的GCT成绩有效期暂定一年)。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当年只可选择1个培养单位报考。各培养单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第二阶段,达到我校规定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相应工程领域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
我校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第二阶段的考试初定于201312月下旬。
 
四、辅导资料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专业考试科目及辅导资料见附表
 
五、报名方法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考生于6月20日—7月10日登录全国统一报名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http://www.chinadegrees.cn),按网站说明和要求完成网上报名,生成并打印《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考生于7月12日—15日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和学位证书以及《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到指定的现场确认点(另行通知)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有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考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诚信负责,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学校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必要时,我校将委托有关权威部门对考生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认证。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资格审查在复试时进行。
考生于10月17日后可在学位网下载准考证。
 
六、资格审查
在报名现场打印的资格审查表一式二份务请保存好,考生须将资格审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在资格审查时连同相关学历、学位证书等交我校主管部门审查。资格审查在复试时进行,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特别提示: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必须认真阅读所报考学位类别应具有的条件,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考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诚信负责。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必要时,我校将委托有关权威部门对考生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认证。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
 
七、考试时间
1027
 
八、录取办法
录取工作由我校自行组织和确定,录取分数线由我校自行划定。我校根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含复试),择优录取。
录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超过我校当年录取总人数的8%
水利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生,录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所占比例单列,但不超过该领域当年录取人数的20%
 
九、培养费
全程3万元 
十、联系方式
部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继续教育中心
地址: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安中建工大楼B座302-308室
刘 瑜 老师
 电话:0571-8820 8812      E-mail:cce@zju.edu.cn
沈海平 老师
电话:0571-8820 8679      E-mail:shenhaiping@zju.edu.cn
王佳萍 老师
电话:0571-8820 8739      E-mail: wangjiaping@zju.edu.cn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继续教育中心
                                                     二〇一三年四月
  
附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3年工程硕士第二阶段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领域及方向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及要求
建筑与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力学
孙训芳或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
建筑学基础
 
 
 
 
或建筑快图
任选一门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张文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三版),朱昌廉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构造》(上、下,第三版),李必瑜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图作业3小时,要求在若干A3图纸上完成设计,表现方式不限。自备10张A3图纸、以及绘图工具。
 
城市规划
规划学基础
董鉴鸿主编,《中国城市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
沈玉麟主编,《外国城市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经济与管理
建筑工程经济
毛义华主编,《建筑工程经济》,浙江大学出版社
水利工程
材料力学,
 
孙训芳主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项目管理(建设工程)
建筑工程经济
 
毛义华主编,《建筑工程经济》,浙江大学出版社 
交通运输工程
道路工程
材料力学
(任选)
道路工程:黄志义主编,《路基路面工程》,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孙训芳主编,《材料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附件:工程硕士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