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素来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是大自然奇妙瑰丽的剪影,更是众多水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天堂。为了深入了解湿地的方方面面,为保护湿地提供完备的知识资源,水利学会的同学们走入中国湿地博物馆,虔诚地触摸西溪湿地的脉搏。
2015年12月13日上午,薄雾轻尘,细雨沾衣,在这濛濛烟雨中,水利学会的同学们来到位于西溪湿地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唤醒尚在睡梦中的神圣湖山。

图1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湿地博物馆
图2 讲解员向同学们讲解湿地组成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详尽地介绍了湿地的分类、成因、概况、功能、以及在湿地附近聚族而居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明习惯,一幅巨大的湿地文化百态图便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南至热带、亚热带滩涂上胎生泌盐的红树林创造的生命奇迹,北到我国东北三江平原上赫哲族人捕鱼为生猎鱼为衣的智慧光芒,西达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千年不死的胡杨那不屈的身姿,东抵“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鄱阳湖畔候鸟蹁跹的生命之舞。大千世界的典型湿地风光都被浓缩在了这小小的展厅里,引得驻足观看的游客频频喟叹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图3 博物馆中湿地模型
湿地不仅是大自然旖旎风光的缩影,更孕育着的璨如群星的人类文明,除了上文提到的赫哲族人的鱼皮衣、鱼皮鞋,还有摩尔西族神秘的唇盘文化、西溪湿地传承悠久的民俗文化等等,都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引发同学们的无限遐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边向同学们展示馆藏,一边将它们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带领同学们穿越到了古老的故事中,亲眼看到湿地原住民的生活点滴,亲身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
图4 同学们观看西溪湿地全景模型
此行的终点是一扇巨大的落地窗,西溪湿地的无限风光瞬间引入眼帘。那时正是微雨天气,虽不晴好,但东坡学士那句咏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放在西溪同样适用,水面上浮萍半开,水中央白鹭独立,这样真实而梦幻的画面让在场的所有人不禁眼前一亮,其美其妙,言之不尽,喻之无穷。
此行虽然短暂,但湿地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的美丽感动着我们,它的脆弱也时刻警醒着我们,作为水利人,保护湿地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期待有一天,湿地会在我们的治理和保护下,变得更加美好坚强。
(文/刘一鸣,图/陶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