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动态

第五代交通工具与跨海通道建设论坛在我院顺利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21浏览次数:8

2016年4月16日,由北京科技协作中心、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省公路学会主办,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协办、北京九州动脉隧道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超铁俱乐部承办的第五代交通工具与跨海通道建设论坛在紫金港校区安中大楼如期举行。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国际桥梁地震工程协会主席、美国桥梁抗震研究的首席专家PhillipYen,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桥隧工程教授、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理事项贻强博士,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浙江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教授级高工、副院长郭健博士,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黄靖宇博士以及北京九州动脉隧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子忠等。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工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罗尧治博士,浙江省公路学会韩联农常务副秘书长等到会并致辞,北京科技协作中心雷霆主任还为论坛的举行专门发来贺信。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建工学院交通工程研究所桥隧工程教授、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道桥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项贻强博士主持。随后由5位从事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分5个报告详细介绍了跨海悬浮隧道的研究进展、浙江省沿海舟山连岛工程的建设发展、美国桥梁设计技术的昨天、今天及明天,磁浮列车及第五代交通工具研究的构想等。
    论坛上,项贻强教授作了题为《新型悬浮隧道桥及其在第五代交通工具中的应用》,悬浮隧道桥又被称为阿基米德桥,一般由浮在水中一定深度的管道结构、埋至水底的锚固基础、锚索装置及结案构筑物组成。相比于传统桥梁和沉管隧道而言,悬浮隧道对结构物周围的环境破坏及影响较小,不受海况和天气影响,同时从施工角度更便于铺设。根据悬浮隧道的技术特点应用于第五代交通工具中的优势就更为明显,可实现跨湖泊、海峡等大水域的交通运输,因不受天气影响,可实现全天运行。为了保证其结构及运营的安全性,将建立运营监测维护管理系统,分别从SLS荷载、ULS荷载、结构健康监测以及结构安全评估等方面监测分析系统状态。

       

照片2 建筑工程工学院副院长罗尧治教授       照片3 建筑工程工学院桥隧工程项贻强教授

郭健教授级高工、博士在题为《跨海大桥建设的致灾因素分析及风险控制》报告中指出,除强风/台风外,船舶撞击、海流冲刷以及工程控制水平及工程装备性能都将会对跨海大桥的建设和运营期间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大型跨海工程建设中,为了减少各种内部致灾因素的影响,提高工程装备的作业性能和集成化的工程控制至关重要。在桥梁建设管理中,通过建立建筑模型、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的BIM技术可有效实现设计工程过程的科学风险控制,并可使建筑项目各方面的数据信息无阻碍传递,实现信息与手段的一体化管理,而健康监测系统及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建立,将能有效进行运营期灾害的风险控制,达到全面的安全监控管理。随着技术及经验的累积,监测系统现在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多样化。不过大型交通工程,尤其是跨海大桥从建设到运营依旧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在技术上的不断集成创新,才能解决不断面临的各种问题。

            

                      照片4 国际桥梁地震工程协会主席PhillipYen博士     照片5 浙工大桥隧工程郭健 教授

随着基础设施的老化,对交通运力的更大需求,以及对于安全性和机动性的更高追求,公路桥梁的工程设计也在不断演进。国际梁地震工程协会主席、美国桥梁抗震研究的首席专家PhillipYen 在《The Design andTechnology Of Highway Bridges–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演讲中介绍了美国公路桥梁的发展历史、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及挑战,设计规范从容许应力设计方法到荷载抗力设计法及全寿命设计理念。当今,随着新材料和创新概念的涌现,桥梁的类型也在不断的演进,从桁架、拱桥、悬挂、吊梁、预应力索、到斜拉桥等,可以预见桥梁在未来使用中的需求,展开桥梁寿命的维护延长、快速维护及更换技术的研究、减少交通的延误、如何有效防止自然界多灾害及极端气候对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影响,确保其运营安全、打造“高效桥梁”越来越成为世界工程界的一个共识和发展趋势。

          
照片6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黄靖宇教授       照片7 北京九州动脉董事长刘子忠先生

磁浮列车是二十一世纪创新的交通方式,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靖宇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重启高速磁浮战略的思考》的报告。目前,有不少国家都在积极研发磁浮技术并试图用于实际交通中,但受制于各种因素,在未来10-20年内,能够真正将磁浮交通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只有中国、日本和美国。我国对于磁浮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研究经验,2001年引进了德国磁浮技术,在上海建立了世界首条高速磁浮商业示范线,在国家“十五”863计划及“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支持下持续的开发研究中,突破了系统集成、线路轨道、悬浮控制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解决了混凝土徐变、温差变形、软土地基上不均匀沉降等技术难题,完全掌握了高速磁浮轨道系统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预应力磁浮轨道系统。高速磁浮作为高速铁路的一种新的形式,代表着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
    论坛最后由北京九州动脉董事长刘子忠详细介绍了《跨海悬浮隧道真空列车的应用前景》,集悬浮隧道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真空管道技术与一体的第五代交通工具跨海悬浮隧道真空列车的构想,其主要目的是建立长距离深海峡的跨海悬浮通道,解决世界各地岸岛或岛和岛之间的交通与货物运输问题。与传统的交通工具相比,真空列车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性系数都远远高于传统交通工具,同时可大大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在0.01Pa相当于太空的真空环境下,3.8m/s2的加速度,体验比超级跑车更快、超静音的愉悦感受。并提出计划在3年内建立第一条试验线用于验证技术和锻炼团队,10年内建立距离100公里以上的海上交通项目宏伟计划,力争在中国打造世界上第一条时速1000公里以上的真空管道运输线。
                                    
                                              图8 烟台至大连的跨海悬浮隧道真空列车建设规划构想
      关于跨海悬浮隧道真空列车的视频,可在腾讯视频官网上连接如下,目前浏览量已超过100万。 http://m.v.qq.com/play/play.html?coverid=&vid=n0193lvd8t0&ptag=4_4.8.0.12072_wxf

在论坛举行的前一天,浙江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桥隧工程教授、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务副会长项贻强博士还专门组织国际桥梁地震工程协会、浙大建工学院、浙江省交工集团及公路建设行业的代表、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以及北京九州动脉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及工程师,共同讨论交流了美国的公路桥梁研究、应用以及国内公路桥梁研究领域的进展、发展趋势和第五代交通工具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等。在让我们了解到美国当下和未来对于桥梁技术的研究计划和工程应用外,更让美方认识到我国桥梁隧道技术的创新和建设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浙大建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段元锋教授、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秘书长朱国峰教授等参加了交流。
                                      
                                                  图9 中美公路桥梁研究及发展趋势座谈

 

项贻强供稿
     2016年4月21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