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号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在温州设计院见到了张镇学长,学长带着浓浓的温州口音,一番交谈下倍感亲切。设计院的内部空间不大,但是给人一种富余之感,不管是隔间还是各功能区的设计都充分利用了空间,宽敞整洁又不显得死板。
20年风雨兼程
在学长细致而真切的描述中,我看到的俨然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了二十年实在事的老建筑师。从大学生涯开始,到工作以后,直到现在,在学长的描述中并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他的一切故事都围绕建筑,他的一切变迁也都是围绕着建筑,学长骨子里的那种沉稳劲儿就像是支柱之于建筑一般,踏实稳定就是他的建筑哲学。
大学之初,学长说,那会儿电脑还没有开始流行,直到毕业了他才搭上了使用电脑的末班车,他也因此受益在后来的工作中事半功倍,当然这是后话了。学长说那会儿他们都是手画的,虽然效率比较低,但是好在基础扎实,在工作之后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当时手画带来的好处,基础扎实了之后学习一些新东西也会更快更好。但是现在的作业基本上都是电脑做的,学长跟我们指出,虽然做作业的速度快,质量也高,但可能会存在一些隐性的问题。
学长是个实在的人,他说她在工作了之后总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很不够的,因为工作了之后接触的就是实际的工程。比如说,规范很多,防火规范,安全门的规范,这些东西在实际的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学校里基本就不会提。当然学长也认可大学教育肯定是重视建筑设计的本身,像是空间、结构,所以工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冲突是肯定会存在的。只要理论基础打好了,工作与理论的冲突很快就会过渡过去。
后来,学长颇有兴致地跟我们开起了玩笑,说是大学因为专业比较忙,没有参加什么社团之类,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熬夜画图了。
另外,我们还向学长询问了他对浙大建筑教育变化的意见,他说,当时是专业学习五年,如今是四年(大一末确认专业),在本科学习量是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在现在,建筑学习是相对紧凑的,但他相信现在的教育模式是更加合理的,毕竟教育是一定在进步的。
据学长描述,在他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待在温州设计院,已经搬了好几个地方,从一开始比较破败简陋,到现在面临瓯江,视野开阔,工作环境的确在不断优化。
我们交谈的地方便是在一片落地窗前,往窗外看,便是美丽的瓯江以及点缀在瓯江上的岛屿。
我辈仍需努力
我们将问题引到了更加现实的位置。关于工作之后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以及一些大的问题。学长露出了庆幸的笑容,他说自己很幸运,刚进这个单位的时候,因为他们在学校已经用过电脑了,正赶上单位开始从完全手工画图转换成用电脑,那时候会用电脑画图的人还不多,所以他们正好赶上了,比起用图板手工画,效率还是提高了不少。他们在学校里做设计还是有很多随意的地方,但工作之后做的工程就都需要非常严谨,像是上文提到的各种规范,这些他们在学校都不太了解,所以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还是需要很多的磨合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有没有出现过大问题。学长很确定地说没有,在整个工作历程中他表示自己是比较顺利的,可能运气比较好,运气不好的有可能就会遇到什么工程上的问题,自己也被牵涉其中。在这里,学长说道,我们要尽力避免问题,都是要做对事情。
当然,我们也问到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学长说,现在因为房地产行业已经冷下来了,所以整个建筑业也不如从前了,因为他们的公司是国有的,所以有些时候竞争不过私企,还是蛮艰难的。当时的就业难度不大的,因为当时建筑师比较缺,温州也是在搞大建设,那时候刚起步。工作的话,搞建筑的是肯定忙的,现在的建筑牵涉到许多方面,比如节能啊,绿色建筑啊,以前建筑设计完了就好了,现在还要绿建评估,节能评估,各个方面都要求很高。
学长也提出了对我们学子的建议。“现在建筑就业方面也是挺杂的,不一定建筑设计,还有其他很多方面也可以选择,看自己的喜欢程度,规划、室内等很多都可以做,我有很多同学毕业了做园林、做室内设计、做规划,所以我觉得出路还是很多的,我觉得还是我们大学的时候训练最多的,对于空间的感觉与设计,这是建筑师的基本技能。”
最后,问到学长对校友会的建议时,学长说道,建议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说像是校友聚会或者是论坛之类的活动,以增加校友之间以及校友与学院的联系。
结语
短短的时间,我们与学长的交谈已经非常深入了,而学长也跟我们真诚地叙述了他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与人生哲学,对此我们非常感激,也非常珍惜学长的经验之谈。的确,与张镇学长的交谈之后,我发现,建筑人就是应该踏踏实实,因为建筑人不仅仅是要将自己的情感与灵感灌注到建筑之中,更是要对即将居住在自己设计的建筑中的每一个人负责。
采访人:张晨丹(建筑系13级) 单羽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