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动态

【社会实践】为航天事业贡献一点光和热——记建筑工程学院赴学生家庭所在社区及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航天科技寒假社会实践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3-15浏览次数:30

2016-2017学年寒假前夕,为响应、贯彻国务院弘扬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号召,我们在建工学院空间结构中心韦娟芳教授的指导下,组织发起了本次航空航天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韦老师表示,我国航空航天发展60年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人民群众甚至高校大学生对航天领域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对航天事业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加大对航天事业的宣传有很大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国自去年起设立“中国航天日”的初衷之一。可以说,本次活动将是我们大学生凝聚中国梦,助力航天梦的一次实践。实践团由8名大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组成。

经过前期策划及可行性分析,我们把实践分成两个步骤实施。第一步,寒假期间,在认真了解目前国内外航天发展进程,明白航天事业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着作用后,我们将向我们的家人、朋友、社区居民、居住地市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航天知识、航天文化科普活动。第二步,在开学前,我们用一周时间赴玉泉校区韦老师的实验室,查阅整理国际上最新的航天科研文献,并着手一些科研实践。最后,在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老师将和我们一起就整个实践活动进行一次总结,为以后组织相关活动积累宝贵经验。

一、进社区公益服务

放假前,韦老师组织同学们制作了10页航天知识宣传手册,手册内容包括近60年国际航天的重要成就以及我国近10年的发展和成就,尤其介绍了去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和重大事项,例如我国第一个“航天日”和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等。

除了这本册子外,队员们还上网查找了关于航天方面的最新科技等论文,探究了关于我国为何大力发展航天科技的原因等,队员们自身先了解了宣传手册的内容后,又进一步去查找需要在宣传中讲解的资料,为接下来进入社区开展宣传工作打下基础。

假期开始后,小组成员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开始准备进行宣传活动,有同学还自己撰写了宣传的文案。宣传对象主要包括:小队成员的亲戚朋友、小队成员所在社区的其他住户、当地学校等。

本次宣传工作实际受益人数200人,,包括小学学生、社区工作人员、团队成员家庭成员及亲戚、团队成员所在社区住户。

丁宇豪同学在宣传中将航天人这些优秀的品质作为宣传重点,用一些真实的照片、小故事作为引入的材料,加上宣传册上的图片内容,向家人、朋友宣传中国的航天事业。

王涛同学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难以想象在落后发达国家如此远的情况下,我们的航天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在原来的零基础上追赶上了他们的脚步,背后付出的何止是无尽的汗水。”

二.实验室探究

220-27日,我们早早回到学校继续我们的社会实践,韦老师带领我们进行航天前沿资料的查询与搜索。我们的搜集工作大都是在上午进行。首先,在学长的带领下,我们第一次“真正”学会了文献检索。姚科学长先给我们介绍了几个常用的搜索引擎,例如知网、Google学术镜像、Elsevier Science Direct等,然后又教了我们许多在检索中诸如高级搜索的技巧,并且根据资料主题的不同进行了分工。分工结束,大家就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查找工作中。下午姚科学长和戚学良学长给我们讲解了一些专业绘图软件的使用,例如Pro EngineerAbaqusPatran等十分高大上的东西,看着一个个平面图片在proe软件的帮助下成为立体的实体,大家都纷纷感叹软件制图的方便。

在学长传授完经验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开始自己搜索。每天上午,我们会准时来到土木科技馆201会议室,按照最初的分组、分专题查阅可展结构资料。经过几天的“地毯式”搜索,大家查到了很多的资料。虽然经常会有不合格的文献,但是我们还是很认真地搜集着。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搜集到了很多前沿的有价值的文献。我们也为此感到开心。在搜集资料的休息期间,韦老师跟我们分析了昨天的资料的切合性。我们的查阅工作并不是要注重数量的,而是要看契合度,同时锻炼我们阅读文献的能力。

除了资料搜集,我们参观了很多的实验器材,也做了振动试验,还分组做了我们自己的天线模型。为了让我们对航天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韦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振动台振动实验。

第二天下午一点半开始大家期待的实验。在实验室工作人员测试实验仪器的时间里,老师给我们讲解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通过老师一番讲解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试验时间比我们预期的要长一些,所以我们就点了外卖在实验室一起吃晚饭。这时候感觉我们自己就是科研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吃点苦也是幸福的,当然,这些苦相比于那些真正的航天工作者来说,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除此之外,韦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玉泉的空间可展开结构试验室。韦老师详细认真地向我们介绍了各种展开结构和地面试验设备。试验室里的设备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其中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种叫迪尼玛丁的绳子,它看起来和普通的绳子没什么两样,却十分的牢固,能承受几十吨的重物,在航天中大有用处。我们还展开了一个可展模型,然后每个人收拢一小块并成功收拢了模型,最后捆的时候,原先的绳子老化了,迪尼玛丁绳便派上了用场。虽然我们的手都脏兮兮的,但每个人都洋溢着笑容,认识到了航天行业的奇妙。

在初步了解了天线的工作原理后,我们开始着手制作自己的可展开结构。第四天下午我们来到韦老师的实验室,学着运用一些吸管、木条、弹簧去制作一些小型可展结构。可与想象的完全不同的是,我们以为会很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看上去很简单的东西,也就几根杆子,几个连接件而已,但当真正动手之后才发现困难所在。有同学光处理一些零部件就耗费了一整个下午,更不用说在拼装过程中的尺寸问题、角度问题、连接问题等等。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是好或坏,我们每个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模型,并可以很好的展开合拢,受到了韦老师的表扬。

   

    在整个活动的最后,我们实践小组一行在韦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整个实践活动的总结。总结开始前,各个小分队汇报、展示了寒假进社区宣传我国航空航天科学成就活动的成果。总体而言,宣传效果显著,参与者绝大部分都认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效,同时在我们的宣传下市民们都非常支持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投入。韦老师还对我们之前搜索到的航天前沿论文进行了点评,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航天工程中天线结构知识的了解。过程中,大家都提出了在查阅文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惑,老师都一一解答,这深刻反映出组员们活动过程中的认真仔细以及活动激发大家对航天事业的兴趣的作用。总结中,老师肯定了我们在实践中付出的努力,认为我们的活动达成了预定的目标。

    整个寒假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的资料查找与搜集技能,并且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航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希望我们的付出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供稿:建筑工程学院赴学生家庭所在社区及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航天科技寒假社会实践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