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畅想2030—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顺利召开

发布者:黄乐发布时间:2017-06-14浏览次数:2740

2017522日,适逢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和建筑工程学院90周年院庆之际,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30余所高校的60余位土木工程领域专家齐聚杭州,召开了“畅想2030—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共同探讨我国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畅想2030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未来。

高峰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罗尧治院长主持。浙江大学严建华副校长代表学校出席了论坛并对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阐释了浙江大学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思路,指出学校努力通过“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来加强土木工程学科进一步的发展,并感谢与会代表长期来对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支持与关心。接着,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致辞,他简要回顾了浙大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历史,对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未来提出了殷切希望,指出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土木工程学科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使我国从土木工程大国成为土木工程强国,这需要全体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来实现。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主持开幕式

  

  

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致欢迎词

  

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致辞

论坛第一阶段为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特邀报告,由浙江大学建工学院罗尧治院长主持。谢礼立、聂建国、龚晓南三位工程院院士分别对土木工程的防灾减灾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进行学科发展报告。

谢礼立院士进行了“防灾减灾工程发展趋势、目标和前景”主题报告,深刻阐述了防灾减灾工程的内涵、发展趋势与最终目标,以及建设具有自康复能力的城镇防灾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指出现代防灾减灾工程趋向于从防御单一灾害到防御多重灾害;从防御突发性灾害扩展到缓发性灾害;从研究单体结构到工程体系,以及区域和城镇。防灾减灾工程的研究目的,一要减轻灾害,建设具有自康复能力的城镇防灾体系,二要搞清机理,重现土木工程损伤现象。

哈尔滨工业大学谢礼立院士作主题报告

  

聂建国院士作了“结构创新与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主题报告,从结构工程面临国家重大需求、传统结构的挑战和创新的意义、高性能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结构工程未来发展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我国结构工程未来的关键词是可持续发展,结构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高性能、高性价比、长寿命、低消耗和低排放。促进高性能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于创新,并呼吁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响应习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号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作主题报告

  

龚晓南院士作了“岩土工程发展展望及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全面回顾了我国岩土工程学科发展历程。他认为岩土工程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岩土的特性、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需求,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代测试、人工智能、机器制造和数值模拟,会极大地影响和促进岩土工程的发展。岩土工程的人才培养则需要根据岩土工程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知识结构基础要宽厚,学科应该结合工程实践对其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他用曾国熙教授给学生的信件结束报告,强调“一项理论如果不是简单的,它在土力学中是无用的”,指出科研必须为工程服务。

  

浙江大学龚晓南院士作主题报告

  

论坛的第二阶段是由浙江大学陈云敏院士主持的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主题研讨。华南理工大学吴硕贤院士、中国石油大学高德利院士、湖南大学陈政清院士、南昌大学周创兵校长、重庆大学刘汉龙副校长、南京工业大学刘伟庆副校长、清华大学张建民院长、同济大学赵宪忠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范峰院长、中南大学谢友均院长、河海大学高玉峰院长、广州大学崔杰院长、北京工业大学薛素铎院长、香港理工大学滕锦光教授、澳门大学李宗津教授及加拿大工程院朱志伟院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刘师琦博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邵益生副院长等先后发言,各位专家指出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我国土木工程学者要具有道路自信,勇于提出新的学术思想、理论和技术,开展可持续的科学研究,提高全球引领力。最后,浙江大学陈云敏院士对主题研讨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

  

  

浙江大学陈云敏院士主持主题研讨

高峰论坛主题研讨

湖南大学陈政清院士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吴硕贤院士(前排左2

清华大学张建民院长发言

  

  

同济大学赵宪忠院长发言

  

  

  

香港理工大学滕锦光教授发言

  

  

澳门大学李宗津教授发言

  

  

本次“畅想2030­—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峰论坛”为浙江大学学术大师大讲堂暨西湖学术论坛第170次会议和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第31期“安中讲坛”,是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建筑工程学院90周年院庆的系列活动之一。

  

  

畅想2030—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峰论坛代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