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畅谈工程教育,推动协同创新————工程教育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者:黄乐发布时间:2017-06-14浏览次数:719

时值全球求是学子共庆浙江大学120周年华诞之际,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办学9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工程教育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于522日上午在浙江君尚饭店隆重召开。参加本次论坛的有省教育厅和企业界代表、校友、协会成员以及师生代表共100余人,论坛主题为工程教育、创新驱动、校企合作,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吕朝锋教授主持。

   吕朝锋首先代表学院向全体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教授代表学校为论坛致开幕辞。陆国栋肯定了土木建设领域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领域,工程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他大力支持建工学院在教育教学所做的改革,希望各界人士和校友师生共同努力,书写产学研协同新篇章。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三峡集团总工程师张为民,中建五局总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谭立新,生特瑞亚太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融,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等六位特邀嘉宾作主题发言,分别从绿色建筑、大水电工程、国际工程承包、工程顾问、高教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等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论坛主题的见解。

   叶青在谈到建筑教育时,指出目前建筑教育仍然停留在把建筑结构分解的工业思维上,绿色建筑产业应该引导创建跨领域的集成学科,引导学生从工业思维到生态思维的转变。“优秀的人追求生命的品质,而卓越的人创造使命”,叶青认为学校应培养更多有使命感和慈悲之心的工科学生。

   张为民以“大水电—长江超级工程”为题,介绍了中国三十余年来在水电工程上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在座各位无不从中感受到了土木工程专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大作用。

   谭立新带来“国际工程承包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工程教育亟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管理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何融结合自己从高校教师到创办工程顾问公司的经历,围绕“如何成为高端工程建设人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集商人、政治家、工程技术专家于一体,拥有高智商、高情商和强壮体力是此类人才成长必需——即便遭遇挫折也要择路前行,同时保持乐观的性格、正直的品格、敏捷的思维和求知欲。

   王国银提出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建议。教育厅、各高校应优化工程教育专业结构和布置,建议高校建立协同创业中心,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倡工程导向实践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健全国际化培养标准。

   陆国栋强调,“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将“悟道、求业、生惑”作为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中的教师中心思想,使教师以培养自己为底线、以培养学生为目标。他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指出,要真正实现新工科的教育,必须做到学科联合教育、产学研融合教育。

图一:论坛开幕

  

  

图二:论坛现场

图三:陆国栋教授致辞

  


  

图四:叶青女士(建筑系1985级校友)做主题报告

图五:张为民先生(土木系1977级校友)做主题报告

  

  


图七:何融(建筑系1978级校友)做主题报告

图八:王国银教授做主题分享

   主题报告之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郁银泉教授、中交上海航道局勘察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周海先生、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唐晓武教授和部分主题发言人等8位嘉宾受邀上台,围绕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创新展开讨论。

   吕朝锋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体会,针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和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就如何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企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和企业如何协同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等问题,邀请嘉宾们谈谈各自的看法。

   唐晓武借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复合交叉培养模式的经验,提出不同学院、多学科间的联合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塑造。抓住改革主动权,更有机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图九:主题讨论现场

   陆国栋指出,高校工科教育应着重于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众嘉宾对此一致表示认可。何融结合在浙大建筑系的学习经历,强调,学生要有好奇心和乐观精神,这是高端工程人才的必备素质。郁银泉补充道,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准确自我定位的能力。

   叶青对照中外不同教育背景的差异,针对很多毕业生“会表达不会沟通,会完成任务不会实现目标”的特点,她认为高等工程教育需要着力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为民认为“事业发展如同马拉松长跑,贵在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而非一时的知识积累”,他建议在本科教育中设置新型课程,专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逻辑思维、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素质。

   周海分享了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与部分高校合作建设实践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建议高校为工科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条件,需要注重把握实习跨度和深度,切实发挥企业平台在工程人才教育中作用。他还建议学校和企业可搭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和机制,结合生产实际,为科研、教学活动提供实践支撑。

图十:郁银泉先生(土木系1980级校友)讲话

图十一:竺可桢学院唐晓武教授讲话

图十二:周海先生(土木系1978级校友)讲话

   在自由提问环节,建工学院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研究员韦娟芳老师提出自己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遇到的困惑,即是否应该鼓励土建类本科生继续深造。郁银泉、张为民、何融三位校友均指出文凭代表学习经历,更重要的是学生需注重自身素质、学识和能力的培养。与会校友上海城铁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之晞先生对此也主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图十三:空间结构研究中心韦娟芳教授发言

图十四:陈之晞先生(土木系1990级校友)发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专门型技术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走向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及“双一流”的建设的开展,高校的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次论坛,嘉宾们从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校企合作等角度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与会嘉宾、师生纷纷表示这是一次有智慧、有品质的工程教育论坛。此次论坛将对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产学研协同创新带来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卓越人才的培养。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支持,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协办。

图十五:与会校友、嘉宾、师生代表合影

                                                                               撰稿/陈泽建、赵家蓓、李丹;

                                                 记录/谭建良、李琴诗;

                                                 摄影/陈亦扬等


图六:谭立新先生(土木系1985级校友)做主题报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