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就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 ——土木系1980级校友郁银泉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4-11浏览次数:1629


鹏城归京畿,五千里若咫尺,感之志锲而不舍;

华夏出匠人,三十年如一日,念其行金石可镂。

                                                                                   ——有感于郁银泉大师的人生经历

 

201715日,元旦刚过,北京的天气依旧寒冷,恰好在北京的我们有幸受学院之托来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当面拜访学院杰出校友郁银泉大师。来之前我们在网上了解了郁大师的丰硕成就,心里充满了敬佩,要和大师面对面了,出发前不免有一些紧张。

一进研究院的大楼,暖意铺面而来,到达约定的会议室,郁大师微笑着迎上来,平和亲切,我们的心里立刻暖暖的。访谈间,郁大师耐心细致地与我们分享他在浙大求学的故事以及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从他娓娓道来的温和言语中,我们不时感受到他内心的坚定、对待工作的严谨以及对技术的执着和探求,我们得以近距离领略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和“大师风范”,而郁大师对学弟学妹等后辈们的谆谆嘱托更是让我们获益良多。

 

结缘浙大,难忘同窗情

回忆着与浙大结缘的1980年的那个夏天,往事好像就在郁银泉眼前。郁银泉是1980年参加的高考,那时刚恢复高考不久,录取率比较低,能考上浙江大学更是不易。“我是江苏人,也可以选择南京工学院等学校。那时候的浙江大学是工科院校,稍稍带一点理科。南京工学院也是工科类学校,按理说我是江苏人,对南京工学院了解可能更多一点。当时为了避开与那么多人去竞争,就采纳了中学数学老师的建议,因为他是浙大数学系毕业的,就选择了浙江大学。”郁银泉笑着回忆当时选择浙大的缘由。而选择结构工程作为自己专业的原因更是颇为简单,“那时候叫土木系,还没有建工学院,土木系招的人数稍微多一点,我想这样的话可能更保险一点,所以就选择了土木系。”偶然之中或有必然,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却成就了郁银泉一生的事业。

追忆在浙大求学的时光,“这四年时间,真的是非常美好”,郁银泉这样感慨道。那时候的大学生朴素、纯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与尊重,珍惜着真挚的同学之情……结构工程专业一共有90多人,分为3个班,但上大课的时候大家都在一起上。久而久之,大家都非常熟悉,一直到现在,保持联系的还有很多。郁银泉担任803班团支书,班里氛围特别好,30位同学像一个大家庭,因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的知识不多,到了大学大家都非常用功地学习。“我非常怀念当年的求学时光。所以现在也会经常组织大家一起聚聚。”回忆着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郁大师也感叹道:“正是因为在浙大的这四年的不断学习,我们班里同学在自己的行业里发展得都很好,有教授、公务员、企业家等等,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坚持不懈,造就大师

1984年夏天,四年前来到浙江大学的90多位结构工程专业的学子纷纷踏出校园,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那时候是有就业分配制度的,但是我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就不太有机会在离家近的城市工作。”郁银泉分配到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前身——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下面的钢结构室,而这个钢结构室的前身就是当时配合苏联五十年代援建我们国家135项钢结构厂房工程而成立的建工部金属结构研究室。第二年他被派到深圳中深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工作。第一次接触到钢结构室同事在设计的中国第一个高层钢结构、国内首座隐框幕墙建筑——深圳发展中心大厦,更坚定了他从事设计工作的信念。在深圳工作了四年后,郁银泉来到香港,与英国的设计事务所合作设计。这一干,又是四年。郁银泉语重心长地说:“在工作之中一个就是要肯干,同时还要能干。”深圳和香港的经历为他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在这之后郁银泉选择回到北京继续从事工程设计、规范编制等工作。

深圳中国人民银行是郁银泉的第一件作品。当时建成的深圳中国人民银行地下设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金库,为了金库的防盗、防撞设计,初出茅庐的郁银泉到香港去学习、借鉴,一步一个脚印,最终顺利建成。“那是我第一次自己负责结构设计的工程,当时就是没日没夜地干、计算分析。说实话还是多亏了老同志的支持和帮助。”谈到自己的第一件作品,郁银泉充满了感情。

此外,他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两项对他影响很大的工程。一个是当年在香港和英国的设计事务所合作完成的美丽华中心大厦,西方工程师对于结构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审查之严,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他以后的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一个工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我回到北京之后和建设部设计院合作,完成鸟巢外部的钢结构设计工作。期间我投入了很多的精力,这个工程非常复杂,我们是和瑞士的团队合作进行的。鸟巢的成功建成社会大众对中国的工程师树立了信心,这么复杂的工程都可以完美的完成,还有哪个工程不能做的!”郁大师激动地说着眼神中满是自豪与坚定

1980年结缘结构工程,1984年毕业进入工作领域,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追求,20115月郁银泉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荣誉称号。“是坚持加上机遇,还有平台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郁银泉这样概括自己的奋斗历程。然而,从郁大师的故事中我们深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坚持才是第一位的,坚持才有机遇和平台。

 

寄语后辈,祝福母校

作为还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我们不禁问起郁大师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经验和心得。“首先要对选定的行业投入足够的兴趣。因为一开始入行摸索打拼都是枯燥而辛苦的,完成质变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只有兴趣才会让你更有可能坚持下去。另外,投入工作时要踏实谦虚,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做。就像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只做一样工作,那便是画图,除了画图还是画图。除了专业过硬之外还要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统筹管理的能力。你永远不可能单独完成一个任务,永远是团队作战,单干是不能成事儿的尤其是在工程相关领域

与此同时,郁大师谈到,国家经过这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各型各色的事物充斥着年轻一代的生活。因为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日新月异,我们不应该用老的标准去衡量。正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见到、学到的东西要比我们那个时候多很多,所以更应该帮助年轻人摆正对事物的认识。大学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求是创新之外还需要传达一种认识那就是专注做一件事,学会坚持 “求学之路漫长,首先就要学会坚持。只一件事,足矣。”郁大师如是说。

此外,郁大师非常关心学院的发展,“学院的发展最根本的应该依靠人的发展以及一种团结的集体精神,只有打造出一批优秀的学者才能让某一学科走在学术界的前沿,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这个团队。相信母校和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被郁大师的亲切真诚深深感染。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敬业的作风、谦逊和蔼的风格让我们领略了一代设计大师的风采,堪称吾辈学习敬仰的楷模。


【校友简介】

郁银泉,196212月出生,1984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现担任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第七批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高层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设防分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疲劳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设计分会副理事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2013年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文/陆梦恬 图/校友风采采访团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