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记忆,满满情意——1950级唐锦春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4-11浏览次数:1313

2016617日,阳光和煦,空气清新,草木散发着刚沐过季雨的芬芳。就在这天下午,我们手捧着鲜花,带着来自浙大关工委和建工学院的问候,敲响了唐锦春教授的家门。

    尽管在之前电话联系时,唐校长中气十足的声音、条理清晰的话语便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当门打开时,面对着这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还是不由得感叹唐校长的精神头丝毫不像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甚至不亚于我们这些年轻人。

当尚有点拘谨的我们跨进唐教授家门时,只见客厅不大,却整洁温馨,陈设不多但收拾得窗明几净。我们不禁为唐校长的细心所感染。而唐教授的热情随和,使我们初次见面的拘谨感也消解了许多。

为尽量少占用唐教授的宝贵时间,简单的几句寒暄问候后,我们便直奔主题,请他讲述那些尘封在自己的记忆中抑或不为人知的浙大故事……


从学生会主席到浙大副校长

数载求学路,几十载求是魂。全国解放前夕,唐锦春就读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后改名为上海市立上海中学),中学毕业后,由于身体较弱,家里人不希望他出远门上大学,但他也不想在上海就读。为了顾及父母的心愿,他选择了报考离家相对较近、在国内又颇有名气的浙江大学。正是这次选择,使唐锦春与浙江大学结缘一生,“难解难分”;正是这次选择,使他在浙大这块沃土上,出类拔萃,成就光辉的事业。

当我们问到为什么选择土木系作为自己的专业,是否兴趣使然?唐教授缓缓地回答说,那也不全是这个原因,当时考虑的主要还是将来就业问题。因为工科就业比较好,特别是土木工程,国家要建设发展,离不开造房子,这方面的人才就更需要,就业也更有优势。

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唐锦春,一进浙大,就开始崭露头角,显露出较强的组织能力。他回忆说,那时的课业不重,压力不是很大。有人动员他参加校学生会,心想这是一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就报名参加了。结果大一下时被推选当了学生会副主席,大二又升任为学生会主席。那时学生会主席选举方式是民主推荐和投票选举,由每个班自由推荐候选人,然后由全校学生进行民主投票而产生,唐锦春也是由他所在的班级推荐的候选人。最后在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学生会主席虽然只是为同学们服务的一个‘学生头’,但对自己的能力锻炼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说起学生时代的这段经历,唐老师仍然十分怀念。

说起学生会工作和作用时,唐教授说:“学生会的作用还是蛮大的”。当时,由于学校行政机关人少,机构不够健全,部门职能也不是十分完善,学生中反映的一些意见或出现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沟通和处理。这时,作为学生自主管理的群众团体组织--学生会,便成了学生与学校进行沟通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经常将一些学生们普遍反映的问题及时收集起来,然后反映到学校领导或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唐锦春作为学生会的主席,他不仅要组织学生意见的收集和反馈工作,还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比如组织策划学生游行等。正因为学生会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所以走上社会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即使如今的一些单位对是否有学生会工作经历这一点仍然很看重。唐教授毕业后能留校工作,有学生会主席的工作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留校后,他虽然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也先后承担过不少行政管理协调工作。不论是担任系主任、建筑设计院院长,还是担任浙大副校长,都离不开学生会工作的锻炼。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唐教授始终强调的一点就是“服务”。他说,做领导其实就是做服务。无论是做学生会干部,还是学校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服务意识,不能诚心诚意为大家服务,任何工作都很难做好。“全心全意,服务为你”的服务精神是有源可溯,应该代代传承。


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土建行业的先行者

    艰苦奋斗,求是创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唐教授用不懈的坚持书写了技术革新的动人故事。

    文革期间,国家建设受影响,学校教育受干扰,举国上下动荡不安。浙大也面临着全面停课,而与此同时,计算机--这种新兴科技正悄然发展着。虽然没有教学任务可做,唐老师并没有因此停下学习的步伐。凭着对计算机的一腔热情,不懈地摸索着,开创了浙大土木系计算机应用的先河。

    那时候的计算机硬件还是个庞然大物,一台就要占据整个大房间,还需要严格的空调控温。国内有一些较为先进的研究所引进了计算机技术,并开设计算机学习班,这便为唐老师接触计算机的契机,他便常常去学习班学习编写程序。而浙大那时只有一台机器,容量根本无法进行大量的计算。唐老师就成了浙江省计算研究所的常客,几乎每天去那里上机、学习,计算所里的人有时候还会向他请教。那时学习资源非常有限。在当时,浙大很少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能够查到的资料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外文资料。想要学习计算机,并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专业里,其难度可想而知。

好在当时全国上下,各个大学、研究所有这样一批志同道合的计算机爱好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开交流会互相学习。为了推动和发展计算机应用,唐老师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等早期研究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人员一起组建了中国建筑学会属下的计算机应用学组,先后任副组长和组长。1980年开始,学组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计算机应用学术交流会,交流国内外的新技术和新动向。当时的氛围很好,自己的成果如果别人有需要,就会拿出来共享,同时也会认真地给别人的成果提出改进建议。当时大家的基础普遍较差,不同于现在有大量的软件、教程可供学习,那时候软件只能自己编写再使用。尽管如此,计算机的应用还是给土木工程带来了巨大的飞跃。好多此前难以进行的计算,比如多次超静定结构,用计算机可以快速地求得精确的解。

后来唐教授又在浙江省内组建了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电算应用学术委员会,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这些学术活动对推动全国和全省计算机在土建中应用的发展和电算人才的培养起了较大作用。

70年代末期,随着文革的结束,微机慢慢普遍了起来,系里开始接触计算机的人也逐渐增多。1985年,土木系结构教研组改为计算力学教研组,承担全系的力学教学任务和计算力学研究工作。很多计算软件,都是唐老师和教研组师生一起编写的。


漫漫为师路,桃李满天下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几十载漫漫为师路,收获桃李满天下。唐教授是浙江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培养了40多名研究生。他们在国内外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价值,成为业内的佼佼者和骨干,有的是高校教授,有的从事政府工作,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发展为创业精英……

谈及与学生们的往昔,唐教授的眼睛里似乎闪着光,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像个孩子般激动地掏出手机,给我们看他与几个“得意门生”的微信群。群名很有意思,叫“教五后面的小平屋”。唐教授为我们介绍说这个小平屋就是指他当年的研究所办公室,这是承载着同学们青春与梦想的地方,大家都很有感情,也就一直用做聊天群的名字。小平屋位于玉泉5号教学楼后,房子不大,一到夏天,又热又闷,蚊子很多。当时的学生,穿着大裤衩、塑料拖鞋,赤着脚,一卷蚊香,一袋速食面,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一天。

在这么唐教授培养的众多优秀学子之中,唐老师对一位叫许永林的师兄念念不忘。许师兄是78届的学生,那年正赶上“上山下乡”的尾巴,许师兄是做了插队知青之后才来浙大读研究生的,因而比周围的同学年长很多。平日里,他也总是表现出一副大哥哥的样子,对其他同学很是照顾。那时候,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家境贫寒,不可能承担在外留学的费用,只有外语成绩和专业成绩都出类拔萃的“尖子生”,才能获奖学金得以在外求学。而许师兄正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中的一员,他在获得浙大的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后研究。这期间,他帮助了许多学弟学妹,去往芝加哥的浙大学子,大多都受到过这位热情的师兄的帮助。许师兄总是非常谦虚,从不对外炫耀自己的成绩。直到有一次,唐教授请他回来为浙江大学的学生们做学术报告,涉及相关的学历背景资料,老师和同学们这才知道他已经在SCI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一个中国留学生,年纪轻轻就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正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学长,却在几年前因为胃癌去世了,一颗力学界正冉冉升起的“明星”也因此被永远地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里。说到这里,唐教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似是在惋惜与悼念这位曾经的爱徒。

唐教授当年主要从事的是研究生教学,老师与组里同学们都很熟悉,如今常保持着联系的还有七八人,大家的感情非常深厚。

谈起这些同学,唐教授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回忆。“19976月,我与孙炳楠教授一起,受到许同学美国的导师Jan Achenbach邀请,去美国考察,先到芝加哥,也是许永林同学接待的”唐老师回忆说,“当时许同学刚刚买了新的车,还特地向芝加哥的好友借了别墅,让我们好好地休息。之后的三天里他带我们去学校实验室,与美国的老师学生交流,还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接待非常周到。” 结束芝加哥的行程后,唐教授随后又去了华盛顿,一下飞机就有一排人欢迎他们,其中还有唐教授的学生79届项玉寅师兄一家,和唐教授的另一个研究生陈红师姐和她的家人。

“我这一辈子,这些学生也是我的财富,培养了这么一批人才,我们很有感情”,说到这里,唐教授放慢了语速,他非常认真地看着我们,目光里饱含深情,诚恳至极。

一次短暂的访谈更像是一场旧友的聊天,唐教授与我们之间隔着六十余年的斗转星移,同为“浙大人”、“建工人”这一光荣的称呼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津津有味地听唐教授讲浙大昨天的故事:求知、育人、科研、管理……这位几乎陪伴浙大走过一半年岁的长者让我们由衷地敬佩和敬仰,唐教授的光辉事迹也必将启迪着后辈们奋力前行。

 

【校友简介】

唐锦春,1932年于上海出生,宁波饶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考入浙大土木系,应国家需要,提前于195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土木结构、计算结构力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曾任浙大土木系主任、建筑设计院院长、建工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副校长等职。是我国最早从事计算结构力学和计算机在土建中应用的科技人员之一。曾主持完成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横向课题20多项。撰写出版专著5本,发表论文70多篇。曾多次获得华东区和省科技进步奖。1990年到2003年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备注:本文由唐锦春先生口述,学生记者赵爽、董舒畅整理而成。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