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18级交通硕团支部成功开展了“追忆五四宪法,传承宪法精神”主题团日活动。在团支书的带领下,支部成员共同前往杭州市北山街84号,对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进行参观。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溯宪法的源头,重温制定的过程,弘扬并传承宪法的精神。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宪法的制订,在他亲自主导下起草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于1954年,因此也可称为“五四”宪法。同时由于这部宪法是在杭州西湖边起草的,故又被简称为“西湖稿”。也正是因为“五四宪法”,杭州在中国宪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
12月8日上午九点许,同学们冒着杭州的第一场大雪,来到了位于北山街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陈列馆依山而建,棕色斑驳的石墙上矗立着两幢民国风格的楼房。石墙上用苍劲有力的毛体书写着“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几个大字。马路边立有“毛泽东起草宪法处”纪念碑。
随后,同学们进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进行参观。大厅中央是一尊毛泽东汉白玉坐像。坐像背后的墙上刻有九行金色大字:“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这几句话是毛泽东在1953年12月24日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从北京乘专列去杭州途中说的。墙上的文字由毛泽东字体集字所成。
紧接着,同学们进入各个分展厅进行参观学习。馆内分为序厅、复原陈列和主题陈列三大展区,里面有毛主席及宪法起草委员会工作时的照片、“西湖稿”的原草稿、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就“西湖稿”通信的手稿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宪法草案的讨论现场照片及视频等等,生动地记录了毛主席在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度过的77个日夜,全面展现了“五四宪法”的诞生经过和深远影响。
最后,怀着对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呕心沥血制定国家大法的崇敬以及对国家第一部宪法的自豪,大家结束了在陈列馆内的参观学习,并前往陈列馆外的宪法宣誓墙合影留念,为当天的团日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此次团日活动,同学们对“五四宪法”和宪法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支部成员一致认为: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地,接受一次生动的党史、国史教育,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学习了解了宪法的诞生和发展历史,全面领会到了宪法作为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时代意涵,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同时支部同学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中,一定要坚定地将责任担在肩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才能走好属于我们的新时代的长征路!
撰稿:卓国栋
摄影:杨汉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