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团队来到了位于运河之畔的杭州刀剪剑博物馆。正如其名称一般,这座博物馆外观线条硬朗干练,如一件铁铸艺术品般稳重冷峻。
自人类发明金属锻造工艺后,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增加行为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刀剪剑应运而生。走进陈列室后,随着时间流线大致浏览,成员们发现人类其实很早便开始使用刀剪剑。从锈迹斑斑,造型简单利落的青铜制品,到后期材质功能都大大丰富,且造型美观,制作景致的“艺术品”。这些看似冰冷的金属器具,在不断的改良创造中提升使用功能,并渐渐具有了可供欣赏与品位的外观,更重要的是,这些改变承载了历代人民的智慧创造,与审美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游览初期,大家对于刀剪剑博物馆为何设于杭州有些许疑惑,但在进入“张小泉剪刀”的展览区域后,成员们便恍然大悟了。自古有“南有张小泉,中有曹正兴,北有王麻子”的说法,三百多年以来,张小泉的历代继承人始终秉承着“精钢细作”的祖训,工善其事,所以剪刀品质出众,后更成为宫廷用剪,名遍南北,誉满华夏。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张小泉”这一品牌对于杭州人来说绝不陌生,但这把几乎天天使用的小小剪刀,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意识到它已走过了几百年的岁月,大约也不会有人注意到张小泉的剪刀为何要比其他品牌的剪刀锋利流畅许多。
通过了解张小泉背后的历史,实践团成员们更是了解到,张小泉剪刀如此好用的秘密就是将传统技艺发扬到极致,在制作工艺上,张小泉剪刀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我国杰出剧作家田汉甚至赞美张小泉剪刀:“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张小泉剪刀作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杭州老字号,使刀剪剑博物馆坐落于杭州也是理所应当的。
通过今天的游览,成员们认识到了即便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工具,也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沉淀,与灿烂的传统情怀,所以我们应当也必须将这份民族骄傲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