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雨朦胧的杭州,执一把油纸伞行于西湖畔是一件极美的事情。而今天,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坐落于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国伞博物馆,探寻杭州的伞文化与制作工艺。
中国伞博物馆向成员们综合展示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伞文化、伞历史、伞故事、制伞工艺技术以及伞艺术。大家行走在诗画般的博物馆中,感受着中国独特的伞文化与魅力。
博物馆中第二单元向成员们展示了油纸伞与其制作工艺。汉代以前的伞尺寸较大,且都是由丝帛与鸟的羽毛制成。到了汉代,纸被运用于伞面,并在纸伞表面涂上一层桐油以增强避水性,因此,油纸伞逐渐兴起,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物品。再后来,油布伞的发明又让伞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第三单元则是带有杭州气息的西湖绸伞。南宋临安(现杭州)是当时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繁多。到了近代,西湖绸伞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绸伞的突出代表。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小巧玲珑,风格典雅,伞头造型多借鉴西湖中的“三潭”。同时,花线的穿制、伞扣的造型饶有民间风味,也烘托了绸伞的精美工艺,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西湖绸伞将杭州的丝绸与伞文化结合,一针一线都是在编织对杭州这座城市的热爱。
参观完中国伞博物馆,不禁赞叹馆中展示的伞之美丽与制作工艺之精细。从曾经择一荷叶作伞迎夏雨而跑到如今撑伞漫步于烟雨之中,伞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生于江南的我们。如今,油纸伞已经成为世界非遗文化遗产,或许我们对于油纸伞的记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书画中,或是戴望舒《雨巷》中那位执油纸伞的如丁香一般的姑娘,但是今天,大家来到伞博物馆,第一次了解伞的历史与演变,亲历制伞的过程,才知道,其实每一把油纸伞的背后都是匠人们精心的制作,没有机械化的生产,而是将自己作为江南人的情怀融入其中,一针一线,一笔一画都是对江南的热爱。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当将这份杭州情怀传承下去。只有当我们怀着敬意去看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才能感受到非遗背后的情怀以及传承者们的苦心,才能更加坚定地去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