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斑铜工厂,体悟斑铜工艺——赴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寒假社会实践团
在对斑铜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大家无不对斑铜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颇感兴趣。调研第三天,我们寒假社会实践团一行人跟随“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康贵友,走进了他们的斑铜工厂。
从会泽县城出发大约30分钟的车程,翻过几座大山后,大家终于来到了“老厂德康斑铜厂”。步入整洁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为展示用的一大排斑铜工艺成品,花瓶、葫芦、炉鼎、以及各种样式的动物或人物摆件……每一件都在阳光之下闪着红铜色的光。康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分辨斑铜产品优劣的方法,并取出了一件价值几百元的茶壶和一件价值八万元的茶壶供我们仔细观察、对比。成员们粗略了解到,斑铜工艺品的好坏并不是仅根据它的重量和大小来判断的,斑铜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于其斑纹的均匀程度和立体度。可以看到,两个茶壶的大小相近,价值几百元的那一把还要更重一些,但它的斑纹较为大块、无立体感,且前后斑纹大小不均,故价格较低;而另外一把,全身斑纹均匀、细碎、结晶立体,其价值就比上一把要翻上接近一百倍。
为什么细碎而立体的花纹就能有如此高的价值提升?带着这样的问题,成员们走进了制作斑铜的车间。在第一个车间中,康先生指着地上一块“石头”介绍到,这是刚刚采集来、仍未经过任何处理和加工的原石,重约60千克,价值20多万元,而当它经过层层除杂和加工后,最终做出来的产品将仅剩1至2千克,价值则在百万元以上。当我们纷纷尝试抱起这块石头、拍照留念时,康先生又补充到,将这块原石做成成品,至少需要二至三年,同学们目瞪口呆,没想到小小的斑铜工艺品,其制作周期如此之长。经介绍,每一块来到这里的原石,都将经历高温的炙烤,目的是为了利用熔点不同的物理性质,将所需要的铜和其他杂质分开。
第二个车间则是为斑铜赋予形状的车间。大家看到,这里摆满了各种形状和用途的支架和工具。康先生从旁边未完成的产品中取出一个铜壶,为成员们做简单的演示和讲解。只见他将壶口套在其中一个支架上,左手扶住铜壶,右手用锤子作平稳的击打,每击打几次,左手便将铜壶微微旋转至下一个击打点。之后,实践团成员们也都依次上前,在康先生的指导之下,体验了一下亲手敲打铜器的过程。康先生说,斑铜斑纹的大小和立体感,大多数都取决于材料的厚薄,且要将坚硬的铜一点点敲打成所需要的形状,所以这是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步,每一锤的手感都要无数个日夜才能渐渐积累起来。
接下来,成员们还参观了制作蜡模和浸泡成品的车间。一些不方便手工制作的产品,都将通过将铜液倒入蜡模的方式铸造而成;不论是手工还是铸造出的物件,都需要放入特殊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为斑铜附上一层保护膜,以延长它们的寿命、增加它们的光泽。
经过今天的参观,实践团了解到:斑铜的整个制作流程有60多道工序,生产一件斑铜工艺品,少则几个月,多则两三年甚至更长;原石只能取自会泽、东川片区,这里的铜正在逐渐减少,故斑铜工艺品卖一件就少了一件;很多的原材料才能制作出很小的一块最终产品,且中间若有失败的步骤,整块铜都将作废;由于工期太长,现在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没有耐心来学习斑铜制作工艺,导致这一技艺正在逐渐流失。这些都是导致斑铜价格偏高的原因。我们希望政府加大对斑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斑铜、接触斑铜,也希望有人能够静下心来继承这门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让斑铜的光辉继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