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岛上的第三天,天气由阴转晴,太阳由海平面升起,逐渐照亮了整个鼓浪屿。
早上七点,小队成员到达岛东边的黄家渡码头,拍摄当地商人上货运货的镜头。码头不远处有一个不大的农贸生鲜市场,我们一路跟着上货商人们的推车,发现市场内已是十分热闹。十分幸运,捕捉到了小岛上的人们最早的日常活动。
八点,小队由三一堂出发,穿越笔山洞,一路向西前往内厝澳渡口。行至半途,小队成员意外发现了一片基督教的墓园,许多曾闻名一方的人都葬在这里,其中也包括我们接下来要去寻找的雕像的原形卢戆章先生。卢戆章先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首倡者,推行白话和切音字,曾在岛上居住过一段时间。小队成员一路沿海向南,终于在菽庄花园旁找到了卢戆章先生的雕像。随后小队成员又再次北上,前往第一天错过的古楼八卦楼。
下午两点,为了对鼓浪屿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小队成员前往拜访了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区建设开发公司。在管委会的规划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了成员们对于鼓浪屿现状和历史文物保护的一些疑问,也将一些多年前的鼓浪屿开发规划细则找出来给大家看。而在鼓浪屿风景区建设开发公司,一位设计部的阿姨为成员们介绍了一些公司承接的鼓浪屿文物保护项目。
晚上七点,小队成员赶在歌颂团排练开始前来到教堂,对歌颂团的现任指挥陈谨立先生做了一个简短的采访。三一基督教堂歌颂团成立于1935年,见证了我国从抗日战争开始直至今日的历史,而至今天的陈谨立先生,歌颂团也已有十一任指挥,可谓是真正的历史见证者。成员们向陈先生询问了一些歌颂团的历史,也谈及了鼓浪屿近一二十年来的变化。作为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陈先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岛上的人口和经济变迁,如今他和团员们也都愿意回到这座小岛上,继续延续歌颂团的传统,延续鼓浪屿特有的文化。
今天的拍摄工作是在歌颂团的歌声中结束的,歌声里的纯净让人仿佛能想象到几十年前这座岛的模样。在返回的路上我们又一次遇见了陈先生,他一路小跑奔向码头,要赶上渡轮回到厦门岛。看着他逐渐奔跑着远去的背影,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年轻灵魂的跳动,心中又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