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学习传承茶乡文化,观摩助力乡村振兴——赴浙江宁波北仑慈岙茶厂“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

发布者:刘永杰发布时间:2019-08-14浏览次数:621

宁波作为“海上茶路”的启航地,自古名茶辈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宁波就与茶文化有了渊源,茶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直至像今天这样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201985日至88日,建工学院赴浙江宁波北仑慈岙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来到了宁波的产茶地之一的北仑,通过参观茶厂的设备,观察茶叶采摘基地,与厂长展开交流,参观北仑知名旅游景点梅山湾等形式,深入了解茶乡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在文化传承中振兴乡村,在乡村建设中发展文化。


初见茶厂,初闻茶香

实践前期,实践团成员探访了慈岙村的慈岙茶厂。这座茶厂是当地知名品牌,自创立至今已有23年,但却简陋得惊人门口甚至没有门牌或者任何名称,只在铁门上用喷漆写上了茶厂电话,仿佛一个家庭作坊。

厂长热情地迎接了实践团成员们,将大家带入了大门右侧的私人茶室,这是厂长在工作之余的休闲场所。厂长泡了自家的红茶和绿茶让同学们品尝,品茶重在闻香,好茶应该带有甜味,而霉味则代表劣质,都不需要入口。

之后,厂长带领大家参观了厂里的一些设备。因为现在不是生产茶叶的季节,这些大型机器都蒙上了布,看上去有些落灰,散布在一个大空间里。厂长一台一台地揭开布,为大家介绍每台设备的用途,比如去除鲜叶中酶活性的杀青机,去除水分的烘干机,另外还有自动压扁机、炒茶机、切块机等等。


怡情茶乡

实践团成员前往茶叶采摘基地进行实地观察。慈岙,顾名思义,深处于连绵的丘陵之中,但乡道却修造的非常平坦,新开的隧道让人们不需要翻山越岭便能直通目的地。便利的交通使山上刚采摘的茶叶运至茶厂进行加工、加工后的茶叶运送至市场更为便捷。进山的游人也能因此更方便地了解到茶叶。这对制茶业推广增收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一层层爬上种茶的梯田,对茶树进行仔细的近距离观察。高度不及一人的茶树长势极好,株株枝冠匀称茂盛,幼叶嫩绿柔软。细心的养护使其既能免于病虫害的侵扰,又拥有良好的作物间小生态。小甲虫们在疏松透水的土壤间爬行,还意外发现少见的蓝尾蜥蜴。

这片兼具各种有利自然地理要素的茶树种植区,正随着人们对养生的日益注重,市场对茶叶日益旺盛的需求快速发展,更加兴盛。在这里,茶树种植与当地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兼容,甚至相辅相成,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茶亦醇香,人亦淳朴

依照计划,实践团成员对慈岙茶厂的员工进行采访,但由于不是采茶产茶季节,工人们无法接受采访,成员们临时对计划进行了调整,仅对厂长进行了采访。

采访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在过去两天的时间里,厂长带着同学们了解厂房,参观茶园,大家共品香茗,共进晚餐,彼此早已熟悉。没有初到时的拘谨,没有生硬的开场白,就在一间清雅的茶室里,围坐在茶案旁,如同闲谈一般进行采访,甚至聊到兴处,闲聊开去。厂长为同学们沏上了自产的香茶。当问及茶名时,他只说这叫红茶,这就叫绿茶,没有名字。

厂长说,这家茶厂经营已有二十三年之久,积累了许多老客户。“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现在,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更是日渐旺盛。茶厂也是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改变着茶的生产工艺,一开始是生产珠茶,后来做红茶,如今是扁茶。加工的方式也从人工炒制变为了机器加工,在减少了相对人工成本的同时增加了产量。

据厂长介绍,在茶厂最忙碌的两个月,三月和四月,即产春茶之时,茶厂有十六位制茶工人。采茶因为是全人工,所需的人很多,这便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在提到茶厂对周边人们生活的改善时,厂长回忆,二十多年前,这里种的都是番薯,而如今,周围的山丘都种上了茶树。粮食作物变为了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当地人们的收入。交通变得便利了,基础配套配套设施完善了,也开始发展起了旅游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短短四天时间,实践团成员们体验了茶乡文化,了解了茶乡人民的精神,并对乡村助力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大家希望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茶乡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文化传承中振兴乡村,在乡村建设中发展文化。

作为广大青年的一份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同学们在振兴乡村中肩负重任,义不容辞。只有将振兴乡村放在心上,并身体力行地给予支持,乡村振兴才能更有希望。希望保持着这一份初心,不断走下去,为振兴乡村出一份力!


/何雨薇、沈思乐、陈培尔

/丁翀

建工学院赴浙江宁波北仑慈岙茶厂“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