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践行两山理念,助力乡村振兴——赴浙江德清“践行两山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

发布者:刘永杰发布时间:2019-08-14浏览次数:988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江南地区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却又有令人惊艳的自然风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典范。新市古镇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是浙北地区大运河侧的重要商埠,自古繁华,民风质朴,人才辈出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千百年来居民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形成典型的江南风情

2019暑期,浙江大学建工学院赴浙江德清“践行两山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赴浙江德清进行了为期一周社会实践,在新市古镇和三林村考察了在“两山理念”和“乡村振兴”中的工作和成果,并且为之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是乡村的符号

在到达德清的第一天,社会实践团成员就对新市的古镇文化进行了调研。沿着古镇中心的西河口岸漫步,诧异于新市古镇惊世骇俗的水文化。都说新市古镇的历史,是一部水的历史,西河口是西晋的先人朱四开凿的河渠解决了古镇的水患,引发运河与苕溪之水的交汇神话,引来十多里处受到水患罹难的陆市上千民众迁徙,把一处极为普通的浙北湿地,建设成“水陆环绕,舟楫通利”的“仙潭国”。

除此之外,还有道教文化的“七十二座桥”,城防文化的“河道栅栏”,儒释道兼顾的建筑文化。新市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它多元的文化,使此次社会实践成为一次充实的文化之旅。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思路

德清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新市作为社会主义新村镇的产业特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新市镇的新“丝”路战略。实践队员在西河口周边,可以看见各种蚕丝的商铺。丝从蚕出,千百年来,新市蚕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新丝路的新”正是源自这座浙北千年古镇的先天优势与历史传承。拥抱变化,寻求新与旧之间的平衡是新市镇在求新求变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近年来,聚焦复兴运河古镇这个目标,新市打造接沪桥头堡、融杭新高地,承接产业溢出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人才、文化、城乡治理上的全方位接轨。

此外,旅游产业也是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三林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发挥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建立了如“万鸟园”这样的生态旅游区,吸引了较多的中外游客,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


生态是乡村发展的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山银山”,习总书记“两山理念”言犹在耳。三林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保护需要行之有效的举措,新市镇积极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建立了健全的垃圾分类制度和奖惩机制,道路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垃圾桶此外,新市镇与三林村在水资源保护也下了一番功夫,在“五水共治”大战略下为每条河道设立了河长,并设立了相关的水质量监督反馈行政单位,真正做到了全民治水;生态保护还需要足够力度的宣传,新市镇中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的标语,还设立了“垃圾分类小屋”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

在三林村中,实践团成员更是参观了特色的垃圾分类研学路线,据说该路线已经接待了多个小学、中学,在做好自身的垃圾分类的同时,更是传播了垃圾分类的知识。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也走进了当地的小学课堂,进行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宣讲,加强小学生的垃圾分类心智感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助力生态理念的宣传。



为期一周的德清社会实践落下帷幕,我们对三林村和新市的文化、产业、生态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三路并举的发展模式值得新时代新农村学习,只有践行“两山”理念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叶健杰

/彭清昭、钟玲玲、范莹双、张轩赫

建筑工程学院赴浙江德清“践行两山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