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建筑设计理论名著导读》课程成果汇报及教学研讨会举行

发布者:郭鹏越发布时间:2020-06-23浏览次数:1647

2020619日晚,建筑学系《建筑设计理论名著导读》课程成果汇报及教学研讨会在安中大楼建工之家举行。研讨会由任课教师王晖教授主持,选课学生代表和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多位建筑学专业教师,以及数位来自设计机构的职业建筑师共同参加讨论,其他选课学生以及部分外校教师在线上同步参与互动。大家就课程成果、建筑理论教学的意义与教学方法等展开研讨,现场气氛热烈。学院党委书记刘峥嵘老师也受邀参加了活动。


图 研讨会现场


王晖老师首先介绍了春学期《建筑设计理论名著导读》课程的整体情况。这门专业选修课为满足学生对理论类高阶课程的需要开设,课程以近现代以来8本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为核心并加以拓展,内容涉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原理、现代建筑形式研究、建筑现象学、后现代建筑思潮以及传统园林设计美学等方面。选课学生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采用“分组精读+课堂讲解与点评+师生讨论”的授课方式。期末成果要求每组同学结合自己的兴趣点,以建筑理论家、建筑大师为角色撰写剧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对相关建筑理论的理解与评价。

之后现场有5组同学汇报了各自的剧本,分别是:

 1.《名侦探柯布之圆厅的归宿》,以发生在文艺复兴名作“圆厅别墅”内的谋杀案为线索,构思了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折射出古典主义大师、建筑现象学家和当代建筑师对于建筑的精神属性问题的不同看法;

 2.《博物馆里的怪胎》虚构了不同时代的建筑大师围绕“VR盒子是否是建筑”这个问题进行的激烈争论,涉及虚拟体验与现实空间的关系、未来技术对建筑本质的撼动等重要话题;

 3.《到马赛去——住在房子里的无家可归者》从现象学角度对现代建筑的“栖居性”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4.《海杜克之梦》通过对建筑教育家、“纸上建筑师”J.海杜克不同时期作品的解读与重构,展示了其建筑思想的抽象性、连续性与诗意内涵;

 5.《拉斯维加斯秘史》从一个都市流浪者的角度回顾了城市空间的世俗化与资本化进程,呈现了多重张力作用下城市文化的复杂性。


图 学生汇报

与会嘉宾对各组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阅读质量和思考深度。大家认为建筑理论课程是对目前建筑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强化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系余健教授建议同学们的阅读应强化问题意识和个人体悟,并建议集中于某本著作进行深度解读。浙大城市学院应小宇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姚冬晖教授和戴晓玲副教授就理论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建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分享。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三所所长叶长青结合实践感悟阐述了建筑理论研读的必要性,建筑系许伟舜老师和青年建筑师朱岸清分享了国外建筑教育体系中的理论教学情况。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周俭老师介绍了美院研究生教育中的建筑理论环节,徐大路老师全程在线参与并对同学们的作业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建筑系王卡、曹震宇、王雷等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理论课程提出了宝贵建议。参会的同学们也踊跃发言,表示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厘清了之前的许多模糊认识,并从其他人的解读和讨论中受益匪浅。

与会嘉宾并就课程难度的把握、著作的选择、教学成果形式等展开讨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图 教师分享


最后,刘峥嵘书记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刘书记充分肯定了理论研读课程对建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本次长达四小时的课程教学研讨会的重要意义,感谢老师、同学们的辛勤付出和各位学者的分享,希望此类高阶理论课程的教学今后与其它教学环节更有机结合,在理论和设计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完善学生的建筑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教学相辅相成、循环推动。此次研讨会对相关话题的讨论,有助于完善今后的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浓厚建筑学科的学术研究氛围。与会人员表示通过跨院校、跨行业交流增进了彼此了解,牵动了价值观与方法论层面的诸多思考,期待今后能持续开展此类学术研讨活动。

图 现场与会人员合影


部分课程作业展示:

第一组《名侦探柯布之圆厅的归宿》



第二组《博物馆里的怪胎》


第四组《到马赛去》


第七组《海杜克之梦》


第十组《拉斯维加斯秘史》

供稿:郑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