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项目简介
我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合作的“数字城乡国际工作坊” (Towards the Digital Urban/Rural Era)圆满完成。该工作坊于2021年9月至12月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9月30日开幕,12月17日进行了最终成果的汇报。来自上述四校以及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6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教学活动,其中来自我院建筑学系、区域与城乡规划系的本科生、研究生合计17名。
面对数字时代赋予城市和乡村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本次工作坊中,各所大学分别从“数字乡村”(浙江大学)、“工业4.0”(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共同缔造”(挪威科技大学)、“社会5.0”(九州大学)展开系列讲座与研讨,然后由各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共同制定出一套问卷,调研、分析、比较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数字城乡发展方面的异同及其原因。
通过本次工作坊教学,有助于同学们了解当下世界城乡发展的最新动态,结识众多学术伙伴,以“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更加主动的学习与思考,探讨如何基于国际的视野,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数字化发展之下的差异化特点、路径、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
本次工作坊教学由贺勇、李咏华教授共同主持,另外,邀请了浙江工业大学丁亮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陈潇玮副教授、浙江省发展规划院祝立雄博士参与了课程报告与研讨。
Part2 各组成果简要介绍
(1)数字乡村
为了探讨不同国家背景下数字化在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和前景,数字乡村小组的四国同学共同设计了一份问卷,涉及五个主题:技术进步的期望、新技术的可信度和接受度、挑战与机遇、平等与包容、弹性和可持续性。分别对德国、挪威、日本、中国4个国家的人群进行了调查,收集了192份问卷,调查内容反映了四个国家人群的不同态度。我们发现调研人群都期待在工作和学习方面采用数字技术,对电子通讯和电子商务都愿意接受,但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异:中国人使用移动支付最多,其次是挪威、日本,德国使用最少,他们更偏向于使用信用卡和纸币。不同国家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垄断风险也有不同的态度,中国人群相对乐观,其次是德国和挪威,日本人群持相对悲观的态度。调研人群都认为资金和技术支持是促进智慧农业的关键,而德国人群认为其对生态环境将带来很大影响,相比之下其他国家认为对生产环境的影响更大。
数字乡村小组部分调研分析
(2)工业4.0
在本次workshop中,该小组共收集市民问卷254份,专家问卷11份。从各校汇总的问卷数据来看,各国公民的看法存在共性和差异。共性层面:在信息收集的风险、安全的影响、创造和减少工作机会,以及对社会平等的影响方面,问卷结果显示出更多的同质性。差异性层面:日本和中国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城市具有中等程度的智能,而德国和挪威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城市智能水平很高。当被问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城市智能技术的接受程度时,日本、德国和挪威的公民有较强的接受意愿,但中国公民的意见则比较中立,这与之前设想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其原因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分析。
工业4.0小组部分调研分析
(3)共同缔造
联合研究组成员共发放问卷426份,涉及9个国家。通过合作讨论与问卷调查,从概念看法、公民参与意愿、现状参与水平和参与成效等角度,深入了解市民对“共同缔造”概念的认知水平和意愿态度。总结问卷结果,发现公众对“共同缔造”的理解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受限于现有参与权利的不平等分配,以及对参与者年龄、属地、时间的严格要求。受访者对各领域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普遍较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公众参与的频度、深度较为有限,且由于缺乏反馈途径和机制,公众往往难以知悉意见的处理情况和后续进展。现行挑战主要包括缺乏公民参与的信息渠道、流程复杂、推行成本高等。此外,专业能力、年龄、地位也往往成为参与的隐形“门槛”。具体而言,相比日本和中国,法国和挪威的多数受访者都有反馈个人意见的经历,日本受访者对于意见处理过程中的个人隐私管理更为重视。
共同缔造小组部分调研分析
(4)社会5.0
社会5.0是大数据时代下城乡发展的新导向和新可能。在考虑到各国文化背景和数字化技术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中国与挪威、德国、日本的同学们共同设计了两套问卷,分别针对市民和专家。经过问卷的收集、整理和对比分析,发现数字化技术被运用到了社会的诸多领域,大到医疗介入,小到快递运输,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日本的养老领域,将数字化技术的高效性、数据处理的便捷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养老护理和失能残障人士关怀等方面体现了数字化技术的作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延伸,中国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从普遍应用电子移动支付、各种线上会议,到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健康码等,都体现了数字化技术让社区生活更加高效、便利的作用。不过,如何避免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保护个人隐私,也成为各个国家的居民普遍关注的事情。
社会5.0小组部分调研分析
Part3 参与同学感想
这是少有的能让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工作的机会,在工作坊,我了解到了各个国家的技术发展及社会状况,对我的设计思维及对社会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启发。(金立,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硕士研究生)
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和多个国家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让我体会到了不同文化下的社会现状发展与问题,拓宽了建筑学思考的边界。(卫诗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硕士研究生)
来自四个国家的同学共同完成统一课题的问卷调查,非常新颖和难得。从设定目标、方法准备、问卷调研,到大家共同分享讨论,集结成最终成果,过程很充实。(曹献之,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硕士研究生)
调研访谈中走进鄣吴,让我们对乡村数字化发展充满期待,也更感到我们规划学子的责任。我们焦点放在国家之间面对数字化的差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都非常充足,期待以后可以再次参与此类学习工坊。(田雪琪,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乡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不同国家的老师对于数字城乡的主题讲座,让我们对未来的城乡发展方向有了更多思考,不同国家的同学围绕同一话题进行讨论、制作问卷、调研等,聚焦于了解跨文化背景下数字城乡发展的比较,过程和成果都很有意义。(王佳蕾,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博士研究生)
回想起来,这是一段很有学习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经历。在工作坊的过程中,我对数字化驱动下的共同创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调研问卷的设计有了更细致的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双语沟通能力。(丁心仪,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乡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这次Workshop让我在学习跨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和诸多国内外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互动,了解了不同国家同学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独特观点。(李宁远,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硕士研究生)
从不同国家的老师对数字城乡的讲解开始,到各校同学根据兴趣加入同一个小组,不断交流来确定问卷的形式和内容,最后各校成果汇总并进行对比和分析。整个过程对我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和不断获取新信息的愉悦。(周梅子,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