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浙江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

发布者:陈哲发布时间:2024-05-13浏览次数:281

各学院(系),行政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高学会〔2023108)、《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赛事的通知》(高学会〔20247号)、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关于举办浙江省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浙高教学会〔202313号)和《关于举办浙江省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赛事的通知》具体要求,决定于20241213日(周五)举办浙江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含产教融合赛道),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

二、大赛目标

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有效助力四新建设;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产教协同育人成效,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标杆展示与交流平台。

三、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等。

四、参赛对象

学校在职教师或正式聘用教师,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产教融合赛道参赛课程应为列入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国家急需战略性新兴领域和紧缺专业领域建设的新课程授课轮次可适度放宽)。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产教融合赛道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2年及以上)。

已获得省赛特等奖的主讲教师不能再报名同一职称组比赛,已获得全国赛一等奖的主讲教师不能再次参赛。

五、组别设置

全国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领域和参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组,设7个大组,其中6个大组每组下设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3个小组。

第一组为新工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二组为新医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三组为新农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四组为新文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五组为基础课程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六组为课程思政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七组为产教融合赛道(不按职称分组)。

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以及临床教师积极报名参赛。

校赛将视报名情况,按新工科组、新医科组、新农科组、新文科组、基础课程组、课程思政组、产教融合赛道七个大组进行相应比赛,赛后将择优推荐获奖教师进入第五届浙江省教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相应赛道参赛。

六、赛事安排

(一)评审

 分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两个阶段,具体评分细则详见附件1、附件2和附件3

1.网络评审

主要内容为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等。网评满分为6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成绩占40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成绩占20分。

2.现场评审

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报。现场评审满分为40分。

评委评分实行实名制,依据网络评审(60分)与现场评审(40分)成绩的总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评奖。

(二)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1.初赛

1初赛由各学院(系)负责组织。各学院(系)结合所在学院(系)实际情况,总结近年来办赛经验,分别开展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活动。

2建议初赛内容、形式与学校决赛保持一致。

3学院(系)根据参赛教师的初赛表现择优遴选校级决赛人选,并对参加校级决赛的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培训。

原则上每个学院(系、教学单位)限推荐2个(医学院限报6个)主讲教师(团队)参加对应的新工科组、新医科组、新农科组、新文科组或基础课程组的校级决赛;每个学院(系、教学单位)限推荐1个主讲教师(团队)参加课程思政组的校级决赛;每个学院(系、教学单位)限推荐1个主讲教师(团队)参加产教融合赛道的校级决赛。

2.决赛

决赛由学校负责组织,具体安排如下:

1)网络评审

由参赛教师于2024112917:00前,通过个人统一身份认证账号登陆至学在浙大平台,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等材料上传,并分享到对象itc0001,(具体见附件6:操作指南)。逾期系统将自动关闭,未提交者视为弃赛。

专家评委将于123-10日,登陆至学在浙大平台进行网络评审。

2)现场评审

参赛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于20241213日,到相应比赛场地进行不超过15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届时专家评委将依据选手的汇报进行10分钟的提问交流,并给予现场评审。

分组与安排

 

 

主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比赛地点和具体时间

1

新工科组

含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

视报名情况,赛前在

参赛教师钉钉群中另行通知

2

新医科组

含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

3

新文科组

含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

4

新农科组

含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

5

基础课程组

含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

6

课程思政组

含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

7

产教融合赛道

含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

(备注:参赛教师现场汇报用的PPT电子稿,请于20241212日下午1700前,发至jsfz@zju.edu.cn邮箱,以便赛务组提前拷入相应比赛电脑)

七、材料要求

   (一)参赛教师提交材料及截止时间

1.申报书

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4-1

请于2024112217:00前,发jsfz@zju.edu.cn邮箱。

2.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教学创新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4000字左右为宜。教学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4-2

请于2024112917:00前,上传学在浙大平台。

3. 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具体要求详见附件4-3。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要素。

请于2024112917:00前,上传学在浙大平台。

备注:参赛教师提交的相关材料(申报书除外)和现场汇报环节中的相关材料均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校名及所在院系(教学单位)名称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二)单位提交材料

请于2024112517:00前,提交以下材料,发至jsfz@zju.edu.cn邮箱。

1.“浙江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荐参赛教师汇总表,样式详见附件5

2.第五届**院(系)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赛事组织工作总结。总结包括但不限于院级组织该赛事的基本概况、参赛人数、规模与特点、效果与亮点、问题与建议等内容。

八、奖项设置

比赛设个人(团队)奖和优秀组织奖。

(一)个人(团队)奖。按组别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二)优秀组织奖。对比赛开展过程中,教师参与度高、成绩突出、影响效果明显的组织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

九、其他事项

参赛教师应保证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十、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赛事联系人:赵老师         陈老师

联系电话:0571-88981186    88206423      

    箱:zhaoaj@zju.edu.cn


【温馨提醒】浙江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含产教融合赛道)具体参赛通知的附件见http://zhfw.zju.edu.cn/2024/0511/c4905a2914241/page.htm

建工学院联络人:陈老师0571-88206125,也欢迎老师们进以下钉钉群咨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