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建工之家召开了2024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此次见面会邀请了浙江大学包玉刚教授王全君老师和部分研究生导师,旨在帮助新生们解答初入研究生生活的困惑,理清科研思路,并助力他们的职业发展之路。会议伊始,许月萍老师详细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意义及流程,并逐一介绍了参加见面会的各位导师。随后,2024级的研究生新生们依次进行了自我介绍,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一、导师寄语:科研之路的指引和期许
作为导师代表,王全君老师和蒋建群老师先后发表讲话,为新生们带来了满满的经验分享和殷切的期望。王全君老师首先围绕“科研独立性”展开,强调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要培养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以达到高水平毕业要求。他进一步指出,博士研究生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并关注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勇于将研究成果带入实际应用中去。同时,王老师也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表达能力并与国际同行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此外,他特别提到科研之路漫长而富有挑战,提醒新生们要注重身心健康,合理分配时间,实现劳逸结合。
蒋建群老师则从自身科研历程出发,以亲身经历激励新生们在科研探索中多看、多想、深思考。他强调了选择合适方向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在找到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后深入思考其国际化和前沿性,同时注重实践与访学的结合。他鼓励新生们积极参与国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通过广泛的学术接触拓展视野,充分利用浙江大学的科研平台资源,为未来的科研生涯打下扎实基础。
二、新生提问:科研探索中的方向选择和创新思路
在新生提问环节,许多同学表达了初入科研阶段的疑惑,尤其是关于如何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的困惑。对此,王全君老师分享了“三问法”,帮助新生们在研究选题上建立清晰的思路:一是“为什么做”,即明确研究的目的和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二是“如何做”,即分析当前可行的方法有哪些;三是“是否具有创新性”,即思考所选方法或方向是否能产生新的贡献。通过这些问题的自我反问,帮助同学们找到更加合理且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王振宇老师进一步补充了“研究方向的三步走”法则,为新生们提供了系统的方法选择路径。他提出,首先要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关键性的科学问题,其次通过进一步文献研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最后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点。王老师建议,只有对现有文献掌握得足够深入,才能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突破性创新。
三、深入讨论:人工智能与科研方向、出国访学等问题
在座谈交流环节,导师们还针对新生关注的其他科研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涵盖了如何有效选题、人工智能兴起对传统研究内容的冲击与机会、出国访学时导师的选择标准、以及如何在众多科研方法中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向等话题。导师们一致指出,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科研带来了新机遇,希望同学们在科研过程中大胆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将AI技术与水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同学们除了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包括GPT等工具之外,更需要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万不可放弃思考和创新。
此次见面会内容丰富,讨论深入,为2024级研究生新生的科研生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发展思路。通过本次活动,新生们不仅对科研生涯有了初步的规划,也增强了导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和理解,为即将开启的研究生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