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至10日,“构力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广州大学顺利举行。本次竞赛共有120所高校121支参赛队伍,经过为期三天的模型制作、现场陈述和与答辩以及模型加载测试,最终决出胜负。
本次比赛浙江大学派出吴昌隆、李欣阳、孟子棋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伍,由陈勇老师领队,蔡金标、潘文豪、曹纪兴老师任指导教师。经过四天的比赛和加载环节,浙大学子收获颇丰。
一等奖
浙江大学吴昌隆、李欣阳、孟子棋同学组成的“六合”队,在蔡金标、潘文豪、曹纪兴三位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有条不紊的模型制作、紧张的现场加载以及清晰流畅的陈述答辩环节后,最终荣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再次为浙江大学赢得荣誉。
(左起:孟子棋、李欣阳、吴昌隆;作品名:六合)
优秀组织奖
浙江大学在备赛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为竞赛选送了一批优秀的参赛队员和作品,被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
结构赛回顾
赛题介绍
高耸塔式结构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类型,在电视塔、发电塔、观光塔中应用广泛。由于其高耸入天,独树一帜,往往成为各地的一道亮丽景观。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个城市都兴建了地标性的塔式建筑,一方面满足功能需求,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城市面貌,显示了我国高超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大国工匠精神。
本次赛题以广州塔为背景,高耸塔式结构为基本单元,要求参赛者针对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及水平振动复杂工况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结构设计、模型制作及加载试验。
备赛过程
为探究优化模型,参赛队员们在前期利用数字建模手段对竹塔模型进行受力分析,随后通过一系列实体模型制作和加载测试,最终确定制作四层柱框架塔结构。
在测试过程中,参赛同学最大的挑战在于一三级的振动荷载,因此在柱脚设计了弹性隔震圆环,这一创新设计能够有效释放柱脚处节点的自由度,使得单侧结构在承受地震荷载时可以提离底板,通过结构的摇摆调整自振周期,并实现结构的自复位功能。
此外,队员们也在备赛期间总结要点,积累经验,提升模型精度和制作速度,为本次结构赛做了充足完备的准备。
参赛队员感想
吴昌隆:八个月很短,从三月份初入结构赛,到五月斩获省三,再到十一月捧起国一,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八个月也很长,我们仨起早贪黑,下完课就泡在模型室里,二十四个模型,九十多种版次,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什么是“焚膏继晷,废寝忘食”。五一、暑假、中秋、国庆,我们仍在专注备赛,不断优化结构设计,不断精湛制作技艺。还要特别感谢学院、全体指导组老师学长们还有所有关心我们的老师同学们的支持!星光不负赶路者,时光不负有心人,你只管努力,剩下的都交给时间!
李欣阳:“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期。”这是我代表浙江大学参加结构设计省赛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我曾两次与奖项擦肩而过,但每一次的挑战都让我更加坚定。从最初的磕磕碰碰,到如今对结构设计的深刻理解,支撑我不断前行的,不仅是证明自己的决心,更是对这个比赛的热爱。三年,是我们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次失败的模型,是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也是无数次重新振作的决心。今天,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得到了回报。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我的两位队友,是他们的陪伴和辛勤工作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我还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和学长,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是我们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我也要感谢学院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这句话能激励所有追梦人,让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孟子棋:作为一名城乡规划学生,参加结构设计竞赛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专业知识的缺乏、结构设计的局限、制作经验的匮乏,我们有的只是初入竞赛的憧憬。我认为这也正是竞赛的魅力所在,怀着一腔热情,探寻未知领域,犹如黑夜里摸着石头过河,不知前路漫漫。但是幸运的是,我们有学院的大力支持、老师学长们的持续指导以及身边同学对我们的不懈帮助,让我们能从容站在总决赛的舞台。在结构赛这样一段全新的旅程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沿途充满艰辛,但也满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