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要闻

再创新高!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多项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

发布者:柏琪琪发布时间:2024-11-26浏览次数:10


20241122日上午,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州举行,会议宣布了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奖励决定。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牵头完成成果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创历史新高。


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


混凝土微观结构解析与强韧化设计基础研究

所有完成人:李庆华,徐世烺,曾强,黄博滔,刘嘉涵

项目简介:

创建了混凝土微纳孔隙结构新的表征及解析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精确获取混凝土孔隙特征与微观力学参数的难题;率先建立了矿物掺合料微纳颗粒三效应协同的水化反应程度定量分析模型,提出基于微纳颗粒加速成核和多源核-壳结构的混凝土微纳增强方法,实现混凝土孔隙结构致密化;揭示了多尺度混杂纤维增韧机理,率先提出混杂纤维混凝土应变硬化设计准则,创建了混凝土强韧化设计理论。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1027次。成果有效解决了混凝土材料强度与韧性协同提升的关键难题,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期安全服役提供了材料设计理论基础,在跨海大桥等重要工程中获得应用实践,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成果第一完成人 李庆华教授


砂土各向异性宏细观特性、临界状态理论及本构模型

所有完成人:

杨仲轩,郭宁,潘坤,赵朝发,陈艳妮

项目简介:

成果揭示了砂土各向异性静动力特性及影响机制,建立了受应力路径旋转角影响的弹性各向异性的数学解析表达,阐明了复杂应力路径下砂土循环弱化、非共轴等塑性各向异性力学行为的细观本质,突破了经典塑性理论无法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的局限。首次通过微观数值试验验证了临界状态的唯一性,揭示了临界状态组构幅值与应力洛德角的关联特性,提出了弹塑性耦合组构表征及其演化统一公式基于各向异性临界状态理论构建了从小应变弹塑性耦合到大应变临界状态的多尺度本构模型,解决了砂土各向异性本构模拟的关键难题,建立了多尺度数值计算方法,实现了大变形岩土工程问题精细化分析的重大突破。成果发表125篇高水平期刊论文,SCI他引3800余次,多篇次获国际期刊优秀论文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8 件。成果成功应用于多个重大工程,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

成果第一完成人 杨仲轩教授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


亚运会场馆智能运维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所有完成人:

罗尧治,许贤,万华平,郑延丰,沈雁彬,葛荟斌,周平槐,郭伟,潘文豪,马帜,余佳亮,蔡朋程,龚鹏

项目简介:

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既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一次科技盛宴,充分展现了浙江省科技进步成果。杭州亚运会被誉为“史上最智能亚运”,竞赛场馆是亚运会智能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重点领域。本届亚运会场馆采用了多种大跨空间结构形式,创造了众多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成果依托“智能亚运”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开展亚运场馆智能运维与性能提升技术攻关,取得数据理论-感知装备-改造技术-孪生平台等引领性成果,显著提升了大型场馆运行维护的智能化水平,有效延长了既有场馆的服役寿命。应用于杭州奥体中心“大小莲花”等众多亚运场馆,以及冬奥会国家速滑馆等大型工程,在支撑亚运盛会、保障重大工程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成果第一完成人 罗尧治教授


软土地层盾构隧道韧性建造与数智管控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所有完成人:

叶肖伟,陈云敏,卢慈荣,陈延博,周怀治,张小会,李会,臧延伟,孙峰,李卓峰,宋跃均,黄龙,汤旅军

项目简介:

盾构隧道广泛应用于我国沿海软土地区城市生命线地下工程建设,盾构掘进参数控制不当,导致掘进面失稳与地表沉降诱发周边建(构)筑物破坏、管片不均匀上浮与长期沉降,造成安全事故频发、后期维护费用大。本项目面向浅覆土、近接建(构)筑物、穿越地下结构物等复杂城市环境盾构隧道工程技术挑战,围绕盾构机-土体-管片结构耦合作用及效应关键科学问题,采用超重力物理模拟、现场监测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三轮驱动科研范式,提出了盾构掘进面稳定、地层扰动与沉降防控方法,建立了盾构管片上浮智能预测模型与力学状态评价方法,研发了盾构隧道建造风险数智管控系统与韧性技术,应用于重大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成果第一完成人 叶肖伟教授


向获奖教师和团队表示热烈祝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