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动态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项贻强教授合作主办“第三届近海深水桥隧工程设计与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柏琪琪发布时间:2025-05-30浏览次数:10




2025524-25日, “第三届近海深水桥隧工程设计与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本次会议是继2021年浙江大学在杭州成功举办第一届、2023年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举办第二届之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工大智慧基础设施研究中心承办的又一次该领域的学术盛会。会议协办单位为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会议还得到了《中国公路学报》、《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及相关公司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的主席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郭安薪教授和陈文礼教授,合作主席为浙江大学建工学院的项贻强教授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系祝兵教授。

大会由郭安薪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届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惠教授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陈文礼教授到会并分别致辞,会议随后分上下两场大会邀请报告和14个分会场进行专题交流报告。


         图1“第三届近海深水桥隧工程设计与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大会现场合影

       图2 会议发起及组织机构             图3 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郭安薪教授主持会议

图4 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李惠教授致辞       图5 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陈文礼教授致辞


大会邀请报告上半场由本届会议合作主席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悬浮隧道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浙江交工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桥隧资深专家项贻强教授及现任国铁集团川藏铁路建设工程实施技术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原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总工程师、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赵国堂研究员共同主持。大会邀请报告下半场由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特聘教授蔡春生博士及中铁大桥院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梅大鹏正高级工程师共同主持。吴林志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祝兵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黄培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李永乐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陈旭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赵林教授(广西大学/同济大学)、陈汉宝(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任冰教授(宁波大学)、申永刚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交工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中心)、郭安薪教授/刘嘉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分别代表各自的单位或研究机构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浙江大学申永刚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考虑复杂边界刚度影响的悬浮隧道地震响应研究》的报告,该工作为浙江大学-浙江交工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浙江大学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两个课题及中-韩-意三方悬浮隧道合作研究(2019-2024)后的又一个产学研合作研究课题。


图6 项贻强教授与赵国堂研究员共同主持大会邀请报告的上半场


申博士代表课题组在报告中针对悬浮隧道(SFT)作为新型跨海通道地震响应机理尚不明确、现有研究忽略复杂边界的问题,构建了管体-锚索耦合振动理论模型与有限元模型,揭示悬浮隧道地震响应受两岸柔性边界影响显著,变刚度减震方案可有效降低地震下的位移(20%)和减少弯矩(25%),通过理论、数值方法验证了边界条件、接头刚度与锚索动力特性的耦合作用机制,为强震区SFT设计提供了参数优化依据与减震技术方案。成果突破传统简单边界假设,建立考虑实际工程约束的分析体系,可以为SFT抗震设计理论提供参考。

 “第三届近海深水桥隧工程设计与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研讨的主题包括水下悬浮隧道、结构优化控制与设计、深水桥梁地震作用、海洋工程与新能源、桥梁水动力与冲刷、近海桥隧多灾害、人工智能应用、海洋岩土与地震动,多灾害分析、施工与试验技术、水下技术等,大会吸引了来自65余家高校及科研机构、设计和施工等单位约200人参加了会议和报告交流,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近海深水桥隧工程设计与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8所知名高校联合发起,并得到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广泛参与,旨在总结和展示近/跨海桥隧工程设计与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深水桥隧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创新,推动跨越深宽海峡通道的设计、建造、运维理论与技术的突破。会议先后于2021年9月在杭州、2023年8月在成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研讨会。为深水桥隧领域的设计、建造与维护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经会议主要发起单位成员商定 “第四届近海深水桥隧工程设计与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 将在明年10月前后由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在金陵城下举办。


       图7  我院申永刚教授作大会报告              图8 校友杨赢博士在悬浮隧道专题分会场上报告


此外,课题组成员绍兴文理学院杨赢博士作了题为《移动简谐荷载作用下悬浮隧道管体浮箱式TMD减振效果分析》的报告。浙江大学项贻强教授及国内悬浮隧道研究的部分同行应国内交通行业顶级刊物《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的邀请,就在公路学报合作主办一期以“悬浮隧道的设计理论方法及智能建造运维”为主题的特刊进行了商讨交流,并合影留念。初步商定由浙江大学项贻强教授等作为专刊客座主编和组稿负责人进行策划,提交组稿方案。

图9 项贻强、申永刚教授等与《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的责任主编合影


会议期间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项贻强教授应国内有关青年学者同行的要求,还专门举办了悬浮隧道研究沙龙,沙龙由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项贻强教授和申永刚教授主持,长沙理工大学易壮鹏教授、长安大学罗刚副教授、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陈汉宝研究员、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王中兴特聘研究员、重庆交通大学黄博副教授、沙龙秘书处绍兴文理学院杨赢博士等参加,期间大家对悬浮隧道研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最后,浙江大学项贻强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并作总结发言,指出:“悬浮隧道应定位于水深在80-200米水域修建,采用全预制、全拼装的施工方法,面临水动力、冲击、爆炸、地震、耐久性及多因素耦合作用等诸多基本科学问题及工程挑战。为推进悬浮隧道研究的发展,可考虑先以示范段的形式落地,并进一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包括规范、指南等”。


图10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项贻强、申永刚教授主持沙龙


会议期间,浙江大学及绍兴文理学院的老师与研究生还专门访问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风洞与浪槽联合实验室、风-浪-流纵横模拟实验系统等。



浙江大学交通所项贻强 供稿

2025年5月30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