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至18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在江苏科技大学(长山校区)举行。经资格审查,全国121所高校的348组作品进入网络评审阶段,最终92所高校的168组作品入围现场决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是全国水利类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竞赛。本届大赛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智慧水利创新设计”为主题,旨在推动节水优先、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助力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
本次竞赛是浙江大学首次参加该项赛事。经学院申报,浙江大学推荐,共有建工学院和海洋学院2支队伍参赛。建工学院参赛队伍由周书辉、陈劼、姜静芸、刘涛和杨明成所组成。竞赛指导老师包括杨玉龙和毛欣炜老师。浙江大学建工学院的参赛作品是《输水管道漏损自动模拟装置》,经过前期网络评审,遴选入围现场决赛阶段。在决赛阶段,经初赛答辩、特等奖答辩和评委组合议,大赛最终评选出特等奖54项、一等奖101项、二等奖125项、三等奖68项。我校建工学院队伍获一等奖1项。
现场参赛队员和指导老师
本次大赛主题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智慧水利创新设计”,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聘请专家组成本届大赛评审委员会。通过设计资料审阅、现场答辩和实物演示等程序,从参赛作品的选题、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和制作等方面,对作品的合理性、创新性、实用性、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参赛队员答辩与作品现场演示情况等进行评审,确定优秀作品奖的归属。
建工学院代表队参赛作品以节水为主体,管道漏损监测为内容,参赛队员以创新主旨,应用为目标,设计出一套管网漏损模拟装置,该装置可以模拟管道破裂的过程,通过设置多层水溶膜,自动控制管壁破裂时间,有效减少外部干扰。
赛前准备阶段,队员们通过集体讨论,在带队老师指导下,分工合作,经历装置设计和加工、原材料实验、场地实验、数值分析和模拟等环节,最后设计出管道漏损自动模拟装置,并撰写说明书,制作参赛视频。经历了该阶段的锻炼,队员们对管道漏损产生过程、水力学孔口出流、振动信号等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和提升了动手能力和科研意识。
决赛阶段的第一阶段是作品展示环节。参赛选手在展厅搭建演示装置,制作展报对作品进行说明。参赛队员在展示环节结合展报和实物作品为评审专家介绍了装置是如何实现输水管道漏损的自动模拟,然后展示了该装置产生的漏损信号与传统漏损装置产生的信号之间的区别,说明了该装置的创新性和实验优点。
比赛现场搭设装置
现场演示和讲解
决赛的第二阶段是现场答辩环节。参赛队员结从装置设计、原理解释、方法论构建、差异性分析等多个角度为评审专家介绍了作品的创新型、可行性和实用性。此外,在答辩环节提出了对作品进一步改进优化的思路。
作品答辩
参赛感悟:2025年夏,我们代表浙江大学踏上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的舞台。这段旅程始于一个水力学知识的引申,终于江苏科技大学长山校区内一场智慧与创新的交锋。回首过往,从实验室深夜的灯火到决赛现场的从容陈述,每一刻都凝聚着团队求是创新的汗水与信念。我们将带着这份经验与思考,继续深耕智慧水利领域,以创新回应时代命题,以技术守护绿水青山。水利强国的建设之路漫长而艰辛,但我们将始终以“求是创新”为舟,以青春理想为桨,奔赴下一程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