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冬学期浙江大学《工程设计》国际化课程选课通知

发布者:徐畅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4

课程名称:《工程设计

中方老师:赵羽习|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宓唐伟|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海外教师:Yu Bai伦敦大学学院|土木、环境及地理信息工程学院先进与创新材料中心主任 (Head of Advanced & Construction Materials)讲席教授

课程性质:国际化课程

课程代码:CCEA3765M      学分:2

场地:线下上课,紫金港教室待定

课程号:(2025-2026-1)-CCEA3765M-0003158-1

面向对象:全校理工科本科生

预修要求:力学相关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

具体上课时间见下表:时间有冲突的同学,请不要选课。

工程设计》国际化课程 
外方教师:Yu Bai伦敦大学学院|土木、环境及地理信息工程学院
中方教师:赵羽习|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宓唐伟|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周期

日期

星期

时间段

授课教师

1

2025/11/28

星期五

14:30-17:30pm

Yun Bai/赵羽习/宓唐伟

2025/11/29

星期六

14:30-17:30pm

Yun Bai/赵羽习/宓唐伟

2

2025/12/05

星期五

14:30-17:30pm

Yun Bai/赵羽习/宓唐伟

2025/12/06

星期六

14:30-17:30pm

Yun Bai/赵羽习/宓唐伟

3

2025/12/12

星期五

14:30-17:30pm

Yun Bai/赵羽习/宓唐伟

2025/12/13

星期六

14:30-17:30pm

Yun Bai/赵羽习/宓唐伟

4

2025/12/19

星期五

14:30-17:30pm

Yun Bai/赵羽习/宓唐伟

2025/12/20

星期六

14:30-17:30pm

Yun Bai/赵羽习/宓唐伟

 

报名时间:202511201500

联系人:徐畅  建筑工程学院教育教学办公室 88208683

报名链接:https://wj.qq.com/s2/24588824/fqkc/

报名二维码: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CCEA3765M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Design

学分:2 周学时:8总学时:32

课程类别:国际化课程(不算第四课堂学分)

面向对象:全校土木、机械、力学、建筑专业本科生,或对该内容感兴趣的理工类学生

预修课程要求:力学相关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工程设计》课程面向结构工程初学者,系统讲授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构造认知,重点介绍梁、架等常见结构体系的受力路径与行为特征。课程以项目式教学为主线,通过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模型设计与建造、结构参观与成果汇报,培养学生的结构认知、建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程设置塔结构设计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方案构思、比较与优化,提升设计表达与汇报能力。同时,课程融入工程案例与思政元素,强化安全规范意识、工程观念与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和责任担当的结构工程人才。

(二)英文简介

Engineering Design is a course designed for beginner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which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structural desig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struction. It focuses on the load-bearing paths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structural systems such as beams and trusses. The course adopts a project-based teaching approach, integrating lectures, case study discussions, mode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ructural site visits, and project presentation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tructural cognition, modeling skills, and teamwork spirit. A practical task on Tower Structure Design is included, guiding students to develop, compare, and optimize design solutions in real-world scenarios,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design expression and presentation skills. Additionally, the course incorporates engineering case studies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to reinforce safety standards, engineering ethics, and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s, aiming to cultivat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本课程面向结构工程初学者系统讲授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构造认知与方案表达。课程以从认识结构到初步设计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结构体系的构造形式、受力路径与行为特征,了解荷载在结构中的传递与简化建模方法。通过对结构设计流程的解析、小型模型的设计制作、团队协作的桥梁建造实践,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在结构构思、方案比较与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课程引入工程案例与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与绿色建造理念。

(二)育人目标

本课程面向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旨在培养具备工程责任意识、结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将通过课程学习,理解结构在工程中的关键作用,树立服务国家建设、追求结构安全与效率的使命感,增强作为未来结构工程师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 通过重大工程案例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土木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增强国家认同感与历史使命感; 通过结构设计中的伦理议题探讨,如安全冗余、材料浪费、结构失效事故,增强学生的工程规范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安全红线意识; 通过结构优化设计与绿色材料使用,引导学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节能减碳意识和绿色设计责任感; 结合小组协作项目与成果汇报,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与创新精神,塑造能沟通、善合作、敢担当的结构设计人才。

(三)可测量成果(Course Outcomes

课程目标(CO

描述

CO1

能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及工程师的职责;掌握初步设计原理。

CO2

能识别常见结构体系的荷载路径与构造特征,建立简化模型。

CO3

能动手设计与构造小型结构模型,并在测试中评价其性能。

CO4

能开展结构方案比较、评估材料使用效率与可持续性,形成结构设计表达与汇报能力。

二、课程模块(Course Modules

CM

内容与能力点

CM1

结构设计流程与形式类型介绍 (CO1)

CM2

材料性能与构件力学行为 (CO2)

CM3

塔型设计与建造,培养失败选项反思能力 (CO3, CO4)

CM4

负载路径分析与稳定性评估 (CO2)

CM5

案例分析与群组评价,结构表达与总结演示 (CO4)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 教学方

· 混合式教学

· 人工智能问题导向学

· 反转课堂教学

· 同行评价与展示评

· 项目驱动学习和建模测

(2)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

占比

对应CO

常规作业与课堂参与 (反转课堂)

20%

CO1, CO2

塔型设计与失效分析(作业1

40%

CO2, CO3

案例经验、同行评价和总结演示(作业2

40%

CO4

 

四、课时安排 

周次

学时

内容

对应模块

教学形式

1

4

课程开场,构件力学行为与材料性能分析

CM1

讲解+AI辅助教学

4

结构系统:桁架等

CM2

分类讲解+反转课堂

2

4

塔型及制作(作业1

CM3

分组讨论+实验实践

4

塔型构造和失效测试

CM3

实验实践+工程实训

3

4

负载分类和失效分析及研讨(1

CM4

讲解+AI辅助教学

4

负载分类和失效分析及研讨(2

CM4

讲解+AI辅助教学

4

4

实地结构调研和分析(作业2 Part1)

CM5

分组讨论+工程实践

4

结构调研实训及同行评价(作业2 Part2)

CM5

展示评论+同行评价

 

五、建议教材与参考资料

1. Yeomans, D. (2009). How structures work: design and behaviour from bridges to buildings. John Wiley & Sons.

2. Garrison, P. (2005). Basic structures for engineers and architects. Wiley-Blackwell.

3. Megson, T. H. G. (2005). Structural and stress analysis. Butterworth-Heinemann.

4. Connor, J. J., & Faraji, S. (2016). Fundamentals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5. Cobb, F. (2004). Structural Engineer's Pocket Book British Standards Edition. CRC Press.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