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在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领导下,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以及浙江大学外事办、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指导,学校团委负责学院日常事务。学院以“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为主题,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又红又专”的育人要求,着力提升大学生骨干的信念、品格、视野和能力,培养并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院长:叶高翔
副院长:吴巨慧 阮俊华 刘艳辉 潘 健
工作指导委员会:邹晓东 李 军 费英勤 沈满洪 丁建民
金海燕 吴巨慧(兼)
业务导师(按姓氏笔画为序):吕有志 余潇枫 吴晓波 陈 劲
张应杭 郁建兴 段治文 姚先国
培养目标:
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对象:
品学兼优的校、院两级学生团干、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骨干,以及在学术、科技、文化等方面业绩突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培养方式:
以培养和提升学生骨干的“信念、品格、视野、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引导和尊重主体、阶段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培训课程精品化、培养环节系统化、辅助环节体系化,实施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活动创办、对外交流、课题研究五个培养环节,组建业务导师团对学生骨干进行理论培训及研究指导,组建成长导师团对学生骨干进行个体成长规划和实践指导,注重实践辅助环节理论提升及实际考察相结合,力求学以致用。
学员最后绩效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认证,即以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活动创办、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各项成绩的综合得分作为学生结业成绩,符合条件的颁发结业证书。建立学员互评制度和学院考察制度,对学员在工作中的“德”和“才”加以实际考察;学员负有提炼学习成果、宣讲马克思主义的义务和责任。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种子库”,对于表现优秀的加强后续跟踪培养。
主要课程:
课程设置分为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创办校园活动、对外交流、课题研究五个环节,强调理论视野的政治教育,强调德性之美的品德教育,强调社会责任的人文教育,强调应对挫折的情境教育,强调现代性的公民教育和自我教育。
理论培训。以专业导师团为主,集中教学分专题进行,以周为单元,全年开设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领袖人格与领导力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发展战略;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的实践;求是与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与德性塑造;自主创新与科技发展等八个专题,专题内容及数量根据导师情况可作相应调整。各专题包括阅读推荐书目、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论文撰写等五个部分,同时适当安排调研、案例教学、论坛、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实践锻炼。以挂职锻炼和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结合“十万名大学生做村官”工作,每期组织学员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基层挂职锻炼,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军营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民宿体验、参观考察等实际工作,增加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学员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通过在校园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参加扶危济困、支教支医、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创办。以每期全体学员为单位,自创或承办校内外大型活动一项,包括计划制定、资源整合、方案实施、活动总结等,提高团队策划、组织、实施等能力。
对外交流。创造条件,组织学员在培养期间参与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或与港澳台地区青年的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骨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学员在培养期间,以四名左右学员组成课题小组的形式,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提高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业务导师授课安排:
第一讲、余潇枫:领袖人格与领导力开发
第二讲、吕有志: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三讲、郁建兴: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
第四讲、张应杭:传统文化与德性塑造
第五讲、段治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发展战略
第六讲、姚先国: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的实践
第七讲、吴晓波:求是与时代精神
第八讲、陈 劲: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
选拔方案:
1.选拔规模:根据选拔条件,每批选拔学员30人左右,以1年为培养期限,在春学期开班。
2.选拔对象:校、院两级品学兼优的学生团干、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骨干,以及在学术、科技、文化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一期选拔对象为校学生会、青年素质发展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会、各学院及全校优秀学生。
3.选拔条件:①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自觉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能坚持原则、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谦虚谨慎,以身作则,做好表率。②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能体现先进青年的风采。③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应具备参与学习的基础知识。④具有明确的参加学习的目的,在专业学习上勤奋、刻苦,学风严谨,学习成绩优良。⑤应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强的工作责任感,要勤于思考,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并要具备实现目标的自信心。⑥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4.选拔步骤:符合条件的学生自愿报名,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对报名人选进行初审,报名初审通过人员进行面试,面试通过者全校公示,公示无异议者为每期正式学员。(报名表另附)
报名表一式两份于3月11日中午12:00前交至校团委319办公室。报名表请到http://www.youth.zju.edu.cn/content.asp?ArticleID=7096
院长:叶高翔
副院长:吴巨慧 阮俊华 刘艳辉 潘 健
工作指导委员会:邹晓东 李 军 费英勤 沈满洪 丁建民
金海燕 吴巨慧(兼)
业务导师(按姓氏笔画为序):吕有志 余潇枫 吴晓波 陈 劲
张应杭 郁建兴 段治文 姚先国
培养目标:
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对象:
品学兼优的校、院两级学生团干、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骨干,以及在学术、科技、文化等方面业绩突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培养方式:
以培养和提升学生骨干的“信念、品格、视野、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引导和尊重主体、阶段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培训课程精品化、培养环节系统化、辅助环节体系化,实施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活动创办、对外交流、课题研究五个培养环节,组建业务导师团对学生骨干进行理论培训及研究指导,组建成长导师团对学生骨干进行个体成长规划和实践指导,注重实践辅助环节理论提升及实际考察相结合,力求学以致用。
学员最后绩效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认证,即以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活动创办、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各项成绩的综合得分作为学生结业成绩,符合条件的颁发结业证书。建立学员互评制度和学院考察制度,对学员在工作中的“德”和“才”加以实际考察;学员负有提炼学习成果、宣讲马克思主义的义务和责任。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种子库”,对于表现优秀的加强后续跟踪培养。
主要课程:
课程设置分为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创办校园活动、对外交流、课题研究五个环节,强调理论视野的政治教育,强调德性之美的品德教育,强调社会责任的人文教育,强调应对挫折的情境教育,强调现代性的公民教育和自我教育。
理论培训。以专业导师团为主,集中教学分专题进行,以周为单元,全年开设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领袖人格与领导力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发展战略;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的实践;求是与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与德性塑造;自主创新与科技发展等八个专题,专题内容及数量根据导师情况可作相应调整。各专题包括阅读推荐书目、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论文撰写等五个部分,同时适当安排调研、案例教学、论坛、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实践锻炼。以挂职锻炼和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结合“十万名大学生做村官”工作,每期组织学员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基层挂职锻炼,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军营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民宿体验、参观考察等实际工作,增加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学员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通过在校园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参加扶危济困、支教支医、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创办。以每期全体学员为单位,自创或承办校内外大型活动一项,包括计划制定、资源整合、方案实施、活动总结等,提高团队策划、组织、实施等能力。
对外交流。创造条件,组织学员在培养期间参与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或与港澳台地区青年的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骨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学员在培养期间,以四名左右学员组成课题小组的形式,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提高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业务导师授课安排:
第一讲、余潇枫:领袖人格与领导力开发
第二讲、吕有志: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三讲、郁建兴: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型
第四讲、张应杭:传统文化与德性塑造
第五讲、段治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发展战略
第六讲、姚先国: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的实践
第七讲、吴晓波:求是与时代精神
第八讲、陈 劲: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
选拔方案:
1.选拔规模:根据选拔条件,每批选拔学员30人左右,以1年为培养期限,在春学期开班。
2.选拔对象:校、院两级品学兼优的学生团干、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骨干,以及在学术、科技、文化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一期选拔对象为校学生会、青年素质发展中心、学生社团联合会、各学院及全校优秀学生。
3.选拔条件:①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自觉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能坚持原则、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谦虚谨慎,以身作则,做好表率。②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能体现先进青年的风采。③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应具备参与学习的基础知识。④具有明确的参加学习的目的,在专业学习上勤奋、刻苦,学风严谨,学习成绩优良。⑤应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强的工作责任感,要勤于思考,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并要具备实现目标的自信心。⑥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4.选拔步骤:符合条件的学生自愿报名,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生骨干)培养学院对报名人选进行初审,报名初审通过人员进行面试,面试通过者全校公示,公示无异议者为每期正式学员。(报名表另附)
报名表一式两份于3月11日中午12:00前交至校团委319办公室。报名表请到http://www.youth.zju.edu.cn/content.asp?ArticleID=7096
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