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工程研究所

发布者:吴盈颖发布时间:2017-05-09浏览次数:3726

灾害是阻碍社会发展和危害经济建设的世界难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灾害及其带来的工程问题日益突出,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研究工程灾害孕育、演化机制,开发灾害防控技术,培养防灾减灾专业人才是土木工程学科的重要内容。

浙江大学防灾减灾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研究涵盖了地质灾害、地下工程、地震工程、爆破工程、振动工程、风工程等多个领域。为适应新世纪工程建设的防灾需求,1999年成立了浙江大学防灾工程研究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浙大防灾学科已成为特色鲜明、学科交叉又极具挑战性的新兴学科。

目前,防灾所围绕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灾害控制,工程结构物灾害评估与控制三个领域的研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防治技术和灾害区划;地质灾害监控系统及监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地下空间开挖控制与安全评价。研究山岭隧道和城市地铁、基坑开挖、地下管线的灾变机制、控制理论、施工工法和设计理论;

3)地基处理。研究软土及高填方地基处理方法和相关技术;

4)岩土动力学与地震工程。研究交通、爆破、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岩体、软土和砂土的工程性状,分析核电站、大坝等重大工程结构地震灾害动力效应与抗灾性能设计;

5)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节理岩体的稳定评价、块体理论、节理网络模拟、结构面几何参数的快速测量技术及其在边坡和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6)结构灾变与加固。研究大型结构材料、构件和体系的非线性灾害响应、损伤积累和倒塌机理;研究结构加固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

7)健康监测智能化系统。研究重大工程检测和监测的智能传感元件、无线传感网络及其优化设置与实施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损伤评定与健康诊断方法;研究在线损伤识别和定位,模型修正、健康诊断、安全评定与预警系统;

防灾所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富有朝气。45岁以下教师占55%,具有海外求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占90%

近五年来,防灾所承担了包括“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交通厅科技项目和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等各类课题4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5900余万元。发表SCIEI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已培养11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政府、高校、设计院、银行、地产开发、出国深造等。目前,在校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1人。

研究所不断拓展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已与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等多所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教师、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多方位的研究合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