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认定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路琳琳发布时间:2020-07-14浏览次数:1633

各系、各课程组: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和《浙江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浙大发本〔2018173 号)精神,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系列课程建设,着力打造我校一流本科课程体系,现决定开展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认定工作,现将本科生院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过程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一千门左右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即“千课”计划),并辐射和带动全校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

     二、建设课程类别

     1. 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注重夯实学生基础、提升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卓越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建设通识必修课程、通识核心课程、有特色或改革成效显著的其他通识选修课程。计划共认定150门左右一流通识课程。

     2. 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多院系、多专业开设的量大面广的专业基础课程,着重建立学生的宽厚学科专业基础,助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助教作用,推进习题(研讨)课程开展,强化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过程评价,提升教学效果。计划共认定100门左右一流专业基础课程。

     3. 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应为学生专业能力构成的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原则上应大于2学分。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考核评价,打造专业“老虎课程”。计划共认定450门左右一流专业必修课程。

     4. 特色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强化课堂设计,创新考核方式,鼓励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计划共认定200门左右一流特色专业选修课程。

     5. 社会实践类课程。课程应为纳入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计划每个学院(系)至少建成1门,共认定40门左右一流社会实践类课程。

     6. 竺可桢学院课程。主要是面向竺可桢学院学生开设的荣誉课程、求是科学班课程、教改课程等。荣誉课程建设以教学“高端化、研究化、国际化”为目标,以名师优教为核心,以基础深厚、教法先进、知识交叉复合为导向,为拔尖学生培养夯实理论基础。求是科学班课程,着重以基础拔尖为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教改课程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交叉为核心,引领本科课程创新改革。计划共认定50门左右一流竺院课程。

     三、建设要求

     一流本科课程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类型开展建设:①线下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③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

     同一门课程原则上应经课程组集体讨论后,按照同类型进行建设。对于量大面广的课程,可建立多个教学团队,不同的教学团队可按不同的类型开展建设。

     四、申报及认定工作

     (一)申报要求

     1. 申报课程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社会实践类课程可适当放宽),在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已有建设基础并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2.“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立德树人,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功能,并有机融入知识讲授中,形成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负责人应具有我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课程团队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4. 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和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培养。

     5. 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设计合理。

     6.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7. 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8. 课程考核方式科学有效。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科学合理,注重过程评价,严格期末考核,有效反映学生差异化学习成效。

     9. 课程质量优良且持续改进。教师备课充分,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主动吸收学生、同行、督导等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不断优化。

     10. 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需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大力倡导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将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学生线上和线下总学时不少于课程总学时数的1.2倍,其中线上学习时间为课程总学时的20%-50%。   

     (二)认定方式

     各学院根据申报名额分配表限额申报,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评审,对已符合一流本科课程要求的优质课程,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019年已推荐申报国家级或已获省级“三类”一流本科课程的,直接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不占用院系总推荐名额,课程清单详见附件1)。

     五、政策激励

     1. 对于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和学院(系)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进行重点培育。原则上学校从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中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2. 学校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给予教学津贴奖励,并在校设助教岗位配备时予以倾斜。

     3. 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要团队成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聘期考核及教学奖励评定中予以倾斜。

     六、关于2020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工作

     (一)申报名额

  建工学院申报名额是:

  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竺可桢学院课程 均不限推荐名额;

  专业必修课程名额6个,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名额3个,社会实践课程名额1个

     (二)申报材料

     申报课程需同时提供电子版材料和纸质材料

  电子版材料要求:

   1. 附件2 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申报简况表.xlsx

  2. 附件3 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docx

     3. 最近一学期的测验、考试(考核)及答案(成果等);

     4. 最近两学期的学生总评成绩分布统计。

    5. 最近两学期的学生在线学习数据(仅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必须提供)

  纸质版材料要求:将以上电子材料中2点至第5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一式5)并请课程负责人在申报表中签字, 注意:纸质版材料不需提交简况表。

     (三)申报时间

     各系、各申报课程请于2020813前提交上述电子版和纸质版材料(课程负责人签字纸质版一式5份)。

     联系方式:张莹砾 88208683

            邮箱:ylzh@zju.edu.cn

            地址:安中大楼A341

     

附件:

附件1  2019年推荐申报国家级或已获省级“三类”一流本科课程清单.xlsx

附件2 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申报简况表.xlsx

附件3 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docx

    

                                             


建筑工程学院

    2020714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