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夕阳】鹣鲽情深何止米,来日桃李期于茶――建工学子走访土木系退休老师焦彬如、张文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06浏览次数:1046

    拜访焦彬如和张文玉两位老师那天是2015年11月21日,杭州已是初冬,接连几天的细雨虽然停了,但寒意仍在。先前一天与两位老师约定下午2点到焦老家中见。我们青志一行四人,不敢迟到,早早地就到达焦老师住的小楼附近,却不敢提前叨扰,只得坐在楼前的长凳上等着。落叶纷坠,光斑摇动,只因心头颇有些紧张,便也不及观赏周遭的景色了。准时2点去敲门。夫人含笑得体地开门,说焦老师已等候多时了,我们心中不禁后悔,蛮好提前一点来,不叫老人等。

    会客室并不大,我们四人进屋之后甚至显得有些拥挤。屋内光线充足,并无多少陈设。布置着几张沙发,花布艺,蒙着白纱。焦老先生坐在一只单人沙发上,这个耄耋老人此刻在我眼中看来,更像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学生——昂首、挺胸、下巴微微内收,衣扣整整齐齐扣到脖颈。他的夫人——张文玉老师,端坐在客厅正中的靠背椅子上,始终含笑着。老人的脸,就像落日黄昏,层次很多,阴影很多,光线沉稳,其中蕴涵的内容带给我们颇多联想。听夫人介绍,但逢客到,老先生一准在案前坐好。虽说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可二老的眼眸中没有一丝岁月的倦怠。他们的笑容让我觉得很暖和。岁月可能改变他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他们的宁静的芬芳,老去的时光只增添了因岁月沉淀而具有的美好内容。如今想起那次采访,心中仍旧温暖。

时光飞逝,土木变迁

    聊天中我们得知二老同是江苏常熟人,是同乡。谈及二人早年间的经历,还颇有些曲折。焦老先生是1953年从浙江大学土木专业毕业,说起来运气也是不错,当时大学生毕业工作大多靠分配,土木专业大部分人都会被分配去外地工作,而他却是幸运地留在了浙大任教。按老先生的话说,这是他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当时焦老师的夫人,也就是张老师,在上海工作,二人长期分居两地,由张老师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生活过得十分艰苦。后来由于两人工作能力都十分出众,所以各自的单位都不愿意让他们离开,就这样过了几年,最终还是张老师辞去了工作,也来到浙大做了一名老师,这才使得夫妻团聚。

    我们向焦老请教:土木这个专业与旧时有哪些不同。焦老说,学习土木就代表要学结构,学岩土,只要跟土木有关的都学,学的杂而不精,更深层的东西都要自己课余去研究。老先生认为相较与以前,如今的学生探索钻研精神越来越弱,令人遗憾。对于这个问题,焦老的态度很简单:耕耘必有收获。
    谈到此处,他颇为感慨,与我们聊起了他曾经的一个研究生。这个同学读研究生阶段学习极为用心,而且自己从进入学校起,坚持课后自学深入,常常研究到深夜,难能可贵的是直到现在仍然坚持如此。正是靠着这样的持之以恒,以及在毕业时很好地把握了机会,他如今已是一家国企建筑公司的总裁,而且我们了解到焦老最近研究的一个科研项目所需要的人手以及经费都是他援助的。渐渐谈到我们,谈到当代大学生,老先生就显得激动起来,声音越来越高扬,思路运转迅速如同年轻人。这里我们也应该有所反思,借焦老先生一句话来警醒自己:“若只是为了一纸文凭,那即是在浪费生命。”
鹣鲽恩笃,为国为民
    谈到后来,我们很好奇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平时在家都做些什么,当听到他的回答时,我们不禁吃了一惊,老先生笑着介绍说:“也就与寻常老人一般,无非打打麻将跳跳舞。”然而张老师却说道焦老近几年还在做一个研究课题,并且最近刚刚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标准的审核。焦老研究的课题主要对象是“超长混凝土结构以及混凝土墙体受力的计算方法”。我们一听,来了兴趣。焦老不紧不慢地介绍道:他在做这个研究项目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资金问题,大家都知道这种工程类的研究项目一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上面拨下来的资金有限,让研究不得不暂缓。后来他在国企做总裁的学生知道了之后就告诉焦老:“老师资金不够我来解决,人手方面你需要我们公司哪些人就让他们去帮你。”于是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然而,就在研究接近尾声,焦老准备为他的项目申请国家标准的时候,再次遇到了阻碍。因为焦老年纪太大,无法作为立项人立项。没办法,他只能在立项人上再增加了一个人,这才得以通过。我们问他,既然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而且自己年纪也大了,为什么还要把这个研究坚持下去。听到这,老先生像个孩童般咧着嘴笑了起来,他自豪地说:“因为在国内做这个研究的只有我一个人,做到一半交给别人他们也做不下去。我做这个研究也不是为了自己,我也没想着去申请专利来赚钱,我只是希望把我的研究放入国家施工标准中,让后来的人们有个更好的参照。”
    焦老一生都在于土木打交道,任教时教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土木人才,退休后又致力于研究,即使身在暮年,仍心系土木,孜孜不倦的进行科研学习,为国家土木行业的发展尽到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所有学习者的楷模。
竺老之问,寄语学子
    竺老校长的两个问题是每个浙大人都应该仔细思考的——“来浙大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我们也问了焦老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他回答说:竺老校长的这两个问题,每一个进浙大的人都应该在心中有一个答案,不仅是表面上你应该学习什么,将来去做什么工作。还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来浙大你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将来到了社会上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第一个问题是你在进浙大前就应该想清楚的,第二个问题是你在浙大学习时应该仔细思考的。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变成什么样的人,要怎么做,这样你在学习阶段才会事半功倍。焦老的一番话让我如同醍醐灌顶,的确,有方向才有动力,我们每个浙大人都应该想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的人生要自己去塑造。
    我们临走前,还向焦老请教了关于土木学习的方法,他说,本科阶段要学好基础课程,只有巩固了基础,才能有更远的发展,就好像大楼要造的高,地基必须打扎实。读研或者工作时也不应该荒废知识的学习,总而言之就是在学习中发展。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
    临走之时,虽已逾八十,二老仍谦逊有礼地坚持将我们送到门口,他们的脸上有平宁、柔和的光芒,那是一种被时间洗刷、沉淀,而有了内容的历史的美感,我们发现,越是智慧的老人,在晚年越接近于孩童,因为他们剔去了生活杂质,返回到一颗“赤子之心”。

    回去的路上,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而我们还沉浸在浙大老一辈丰富且励志的人生经历当中,雨点淅淅沥沥时断时续,但浙大人的精神却会代代相传,这流传在浙大人骨子里的求是精神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散发出只属于浙大的精神气息。

焦彬如, 1953年浙江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研究生导师。著有《预应力结构混凝土设计》、《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及施工规程》等。其研究的“超长墙体裂缝控制方法”已编入国家施工标准。张文玉,焦老师的夫人,曾在建工学院工作。

                                                                                                                                                               采访:高梓淞、朗  珍

     摄影:郝亚磊       
                                                                                                                                                             撰稿:姚士元、吴陈羡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