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环保小卫士在行动——记宝石社区垃圾分类情况调研

发布者:刘永杰发布时间:2018-02-10浏览次数:344

25日一早,浙江大学环保小卫士分队的成员没就来到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宝石社区。调研前就听闻这是一个垃圾分类率高达90%的模范社区。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个社区能有如此高的垃圾分类率呢?我们带着好奇,走进了这个历史悠久的社区。

社区办公室主管垃圾分类的金主任接待了我们一行人,他与我们边走边聊,介绍了宝石社区的基本情况。宝石社区现在一共有常住住户2260户,常住居民5430人。该社区年代比较悠久,居委会承担了物业的工作,负责了这里的垃圾分类工作。社区老龄化比较严重,老年人比例占到了40%。另外,这个社区中住着较多的老党员和退休干部。

据金主任介绍,社区在垃圾分类上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效,主要得益于社区到位的宣传监督措施。

2010年社区成立了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在社区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与监督活动。201010月社区发动党员、楼道组长加入到垃圾分类督导的行动中来。2011年社区开始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垃圾分类督导的队伍中。在垃圾分类督导的过程中,有不少志愿者甚至自发的拿着火钳和手套给刚丢弃的垃圾袋进行分类。这说明垃圾分类意识已经随着社区宣传渐渐深入人心,社区160个楼道每个楼道都贴上了垃圾分类宣传图版,还有小区的宣传栏,传达室。还有社区组织不定期的环保讲座、培训。

社区的物业和环卫工人,也是垃圾分类督导队伍中的主力。社区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离不开他们的付出。他们除了平时清扫保洁的任务,还要处理一些众多单位不清运的树叶树枝建筑垃圾,有他们站在垃圾房边,居民的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率都能高不少。

另外,社区引入的奖励机制也大大的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垃圾分类观念的建立并非朝夕能够解决,引入必要的考核机制则能够在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起到推动的作用,现今垃圾分类工作达成情况的考核工作似乎有些滞后,这对持续推进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来说是欠缺的。在这个社区中,居委会建立了红榜机制。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考察,观察他们在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情况,对于分类做得好的居民进行表彰,并将红榜粘贴在社区入口处。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所有居民积极投身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来,帮助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

在调研途中,我们遇到了正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巡视的工作人员,他热情的向我们具体的讲解了社区里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流程。同时,他也提到,垃圾分类的落实,需要“从娃娃抓起”,很多时候,监督员的多次劝导也比不上孩子们对父母长辈说的一句话。

将垃圾分类理念纳入教育体系确实有重要意义。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接受何种理念、养成何种习惯往往取决于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当家长由于历史局限性尚无法积极推进这项工作时,学校从小开展的垃圾分类理念培养将有效保障下一代市民能够较好地开展这项工作,这一点,在日本等垃圾分类做得较好的国家中已得到有效验证。由于孩子的带动,整个家庭往往逐步改变垃圾处置的方式,从而实现垃圾分类的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理念的建立,宜早不宜迟,并且应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始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当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接受启蒙教育过程中,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理念逐渐建立起来,随着其进入小学、初中、高中,通过不断地强化,垃圾分类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也就成了一种习惯,这样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将顺利很多。

在我们调研即将结束之时,偶遇了一位来倒垃圾的老大爷,他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举手之劳。居委会的认真落实,居民们的主动配合,让每一类垃圾都在这个社区找到了自己的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