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访桂林居民 观衣食住行——建筑工程学院发展40年赴广西桂林市暑期社会实践记录

发布者:刘永杰发布时间:2018-07-26浏览次数:388


四十多年前,人们过着凭票证供给生活消费品的日子,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便是让孩子骄傲许久的大件,却常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四十多年前,住的是百十人共用几个卫生间的筒子楼出行方式是会咔嚓咔嚓响的绿皮车;四十多年前,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不是那么多,如果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便是一家的骄傲……

四十年后的今天,人们能够在身边的超市中买到想吃的食品,甚至通过网络平台订购大洋彼岸的美食;飞机载着孩子们去陌生的国度游玩、学习;居民纷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四十年对于历史长河不过是一瞬,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却仿佛经历沧海桑田。四十年的变化,真真切切的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每一个人身边。而对于有着不同身份背景的人改革开放带来的体验不尽相同,却也能够发现相似之处。

这几日,团队采访了桂林市的一些居民。热情温和的司机小哥和大家聊起工作中见证到的桂林变化,牛杂店的新桂林人老板讲述了记忆中的农村生活,而大学教授陈菊女士也从一位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四十年来的变化。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也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对于生活中“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方面的描述,让团队成员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活的变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衣”

三四十年前,家家奉行着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着追求保暖、实用,很少有人能够有经济实力和想法去追逐时尚,一些前卫的衣着曾被视为是洪水猛兽。“以前的东西都是需要凭票买的是限制供应的,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有时就算有钱也没有办法买到一些商品。”陈教授在团队的采访中回忆起从前,“现在只要有钱,选择可以说应有尽有。”的确,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衣着色彩从单调、朴素到鲜艳亮丽、应有尽有;服装样式从单调的解放装、中山装到注重设计裁剪的版型;着装态度由保暖耐用到强调个性、追逐时尚……随着四十年间国家的逐渐开放,衣着的风格和选择也经历了从禁锢到开放的过程。

 “食”

 “民以食为天。”日常饮食是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前大家都想着吃肉,现在的人都不会想着吃肉了。”饮食店老板笑着谈起了自己的感受。因为生产力水平较低,食物单调匮乏,四十年前的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老板告诉队员们,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种田、种稻谷,只为能刚好供上一大家人的用度。但现在人大多选择买米吃,而这样的生活变化也让他感受到生活压力正慢慢变小。现在的小孩子,零食水果都一样,他高兴了才吃,不高兴还不吃。”老板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宠溺。

说起传统食物,米粉之于桂林是无法分割的存在。初到桂林,食一碗米粉也是一个旅客消解路途劳累、为自己洗尘的好方法。

当谈到米粉,司机小哥一下打开了话匣。回忆起十几二十年前,桂林米粉只在饭店、小餐馆里现烧现卖。游客想吃到正宗的桂林米粉只有当地才能买到;对米粉念念不忘的食客回到家中也没有办法再尝到这样的美味。司机小哥觉得,桂林米粉的名气虽大,却没有能够把米粉这个招牌传播出去。

几十年间,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最近几年,桂林米粉很多被制做成真空包装的形式销往外地。”有一定保质期时长的米粉商品让商家有了新的商机,也让食客在家也能一饱口福。“久而久之,桂林米粉的知名度也更大了。”

 “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住宅对于家族意识强烈的中国人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现在相较从前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农村中很难见到土坯房,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小洋楼;城市里,人们也纷纷搬进了高楼大厦。“以前我们住的房子算是中等,一家四口住在套间。大多数人是住在筒子楼里做饭、洗手间都是公用的整个单位只有四个卫生间,供上百人使用可以想象居住条件多么艰苦。” 陈教授向队员们娓娓道来,“而现在已经大不一样。我女儿他们两口子,刚刚工作没多久就有了自己的房,虽然得到了一些父母的帮助,但这样的情况在那个年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施行福利分房的形式,分配到的房子面积小,却通常居住着一大家子的人。如果没有结婚,只能居住在统一的单身宿舍中,只有结婚了,才有资格去争取分配到自己的小房子。

而对于牛杂店老板来说,农村的房屋也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老板年幼时在阳朔边上的村庄长大,家中两层的土坯房供一家人居住。现在却很少见到土坯房,人们纷纷建起了小洋楼,在高速路边也时常能够看见一片片有着高层小庭院、华丽窗棂和彩色瓦片的房屋。

当成员们登上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能望见城市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也能见白云缭绕身边。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筒子楼中早晨排起长队的厕所、饭点时楼道中的油烟飞溅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回忆。

 “行”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从古至今,交通方式都是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农村改变很大呀,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车呀,都有小轿车,面包车。00年的时候是摩托车,三轮车,现在基本上都看不见啦,都买了小轿车了。”老板指了指外面飞驰而过的摩托车、时不时行过的小轿车,讲起了赶集时的快乐。“那时候农村少有商店,就会有三天一小集。小时候赶集很热闹,都是一个个骑着单车出去玩。那时候真的人山人海,走都走不动。现在方便啦,现在都有车,每天都可以去买东西,想吃什么都可以自己出去买,不用说等到赶集的时候了。”交通方式的改变不但方便出行,也让集市这种由落后的交通条件而产生的购物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陈教授则谈起了她的单车趣事。当时的学校没有扩招时,整个学校一两百人,大多家中买不起自行车。“当时能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其实是很得意风光的一件事。”当时绝大部分家庭没有车子,但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车,有的人家中甚至有好几辆车。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善了,不仅体现在单车到轿车的变化,公共交通方面更是有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火车的“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到现在普通人也可以随时坐飞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交通闭塞,走出山村需要翻山越岭,到现在公路四通八达,甚至修路到家门口;从一天一夜的奔波到现在的几个小时飞机行程,“单车王国”“出行靠走”已经成为回忆。也怪不得陈教授感叹:“你们是最能够享受生活的一代人。”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邓小平先生在40年前带领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全新时代,如今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之下,中国真正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人民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着。



供稿:建工学院“发展的40年”——助力“两边两路”城市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广西省南宁、桂林小分队



返回原图
/